东北网6月30日电 暖冬、干旱等极端天气令我省屡屡遭受虫害的侵袭,草地螟、松毛虫、舞毒蛾,它们吞噬农田、毁坏林地。近日,就此次虫害防治,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草地螟灾情:危害高峰期将持续到7月5日
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自6月5日开始迁入我省后,已对我省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酿成危害,其中齐齐哈尔的富裕、依安、讷河、龙江、甘南、泰来、梅里斯,绥化的海伦、望奎、绥棱、北林,大庆的林甸、杜蒙等地灾情尤重。主要危害作物有大豆、向日葵、万寿菊、甜菜、玉米等,虫口密度大的地块,作物叶片已被吃成白色网状。
据最新统计,全省草地螟有虫面积2972.9万亩,发生面积1380.1万亩。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区田间仍有一定数量未产卵的草地螟成虫和大量未孵化的卵,预计全省草地螟一代幼虫危害高峰期将持续到7月5日。除害关键词:灯光诱杀、生态控制、药剂喷洒
省植检植保站副站长宋显东介绍,预防草地螟主要有以下几个办法:
灯光诱杀成虫。成虫迁飞时期,每天晚7点至凌晨2点,利用高压汞灯、频振杀虫灯等对其诱集捕杀,可大大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密度。
生态控制。改变草地螟的栖息地的环境,重点改造荒滩、沟渠、堤坡等,减少草地螟的落卵量。
田间药剂防治幼虫。由于草地螟有群集迁移及暴食性的特点,因此,在幼虫3龄前,即从卵孵化盛期后10~12天内及时防治为宜。要强调及时查田,进行“挑治”。当田间幼虫密度大,且分散为害时,应组织农户联防。
挖沟、设置药剂隔离带。在未受害田或田间幼虫量未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周边挖沟,沟上宽30厘米,下宽20厘米,深40厘米,中间立一道高60厘米的地膜,纵向每隔约10米用木棍加固;或在地块周边设置4~5厘米宽的药带,以阻止地块外的幼虫迁入危害。在某些龄期较大的幼虫集中危害的地块,也可在该田块四周挖沟或设置药带封锁,防扩散危害。
药剂选择。宜选用低毒、击倒速度快、对作物安全且较经济的药剂。综合考虑,推荐使用25%%氰·辛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用量30~50毫升。采用机引悬挂式喷雾机,拖拉机保持二挡速度,每亩喷液量30公斤防治,或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每人之间间隔5米,一字排开喷雾。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樊东说,敌杀死、滴百虫等农药消灭草地螟的幼虫都很有效。松毛虫舞毒蛾灾情:杨、柳、桦树深受其害
松毛虫和舞毒蛾都是森林害虫,松毛虫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云杉和樟子松等针叶树,舞毒蛾主要危害杨、柳、蒙古柞、落叶松、桦树等。记者从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得到的情况是:我省松毛虫发生面积21.76万亩,防治面积18.69万亩。舞毒蛾发生面积129.4万亩,防治面积109.08万亩。除害关键词:益鸟防治、封山育林、仿生制剂
哈尔滨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副站长张士心认为,松毛虫和舞毒蛾的防治办法大体相似:
生物措施。适宜的生物措施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关系,保护和利用落叶松毛虫和舞毒蛾的天敌动物,控制这两种害虫的数量。可考虑挂鸟巢招引益鸟防治,也可考虑利用松毛虫和舞毒蛾卵期寄生蜂,细菌和病毒防治。
营林生态措施。造林和营林时创造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繁殖的条件。一是清理林地,及时抚育松林,清除下压木和生长衰弱的林木;二是在虫害发生区实施封山育林,逐步增加松林的多样性;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多林种、多树种混交,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四是在秋季树木落叶后,清除林内越冬幼虫和落叶,集中烧毁。
物理防治。利用7~8月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可考虑应用各种杀虫剂如DDVp、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喷雾防治,郁闭较好的可用DDVp烟剂放烟防治。大面积发生可采取飞机防治,但要避免施放药品毒死人、畜。
仿生制剂防治。现在一般采用灭幼脲悬浮液、苦参碱烟剂进行防治,对环境污染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