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色的高中教师
张丽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考上大学。1970年正值文革时期,那时候,初中毕业生国家就给分配工作。张丽娟由于品学兼优初中毕业后被学校选送到哈师专继续深造,两年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市第49中学当教师。
由于当时的社会气氛,学生和家长都不重视学习。也许是因为年轻,张丽娟的工作热情却没受影响,给差生补课、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她干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学生们开始信任这位与他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小老师”,慢慢地也懂得了努力学习,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年还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此后,张丽娟凭着出色的工作成绩,连续三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市级优秀教师。
和学生一起高考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很多已经毕业的高中生重新回到学校补习文化课。学生们对张丽娟说:“老师,你那么年轻、学习又好,咱们一起考大学吧!”张丽娟的心动了,实现儿时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了。
张丽娟说,那时候不敢耽误上班时间,复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午休时,别的老师都在休息,只有张丽娟在用功学习,晚上回家还要学到深夜,没几天她就瘦了一大圈。同事们看她累得那样,都劝她放弃算了,她的工作那么好,根本没有必要去挤高考那座“独木桥”,张丽娟却依然坚持。
大学里争分夺秒
张丽娟轻松地通过了高考,收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难题又一次摆在了她的面前——张丽娟如果选择去上学,就意味着今后前途未卜;而且那时张丽娟已经25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在别人眼中已经是个大龄青年,如果去上学就意味着最快要30岁才能成家。朋友、同事、单位领导都劝她放弃这个机会,学校领导甚至承诺以后学校一旦有进修的机会,就送张丽娟去学习。张丽娟说:“大学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为了上学我宁愿放弃一切。”
“七七级”的大学生大都人生坎坷、阅历丰富,他们深知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异常刻苦。张丽娟说,那时校园里处处充满着“拼搏”的氛围,挑灯夜读、边排队打饭边看书的同学比比皆是。为了弄懂一道题,研究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张丽娟说,当时根本没有觉得这样的学习生活有什么苦的,因为身边所有的同学都是这样学的。
拿粉笔的手拿起了听诊器,张丽娟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说,中专学历的教师现在根本没有机会再上讲台,当年的同事都已经退到二线,只能从事后勤工作,还有的已经提前退休。“如果我当年没有参加高考,可能会跟他们一样,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