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电 5月20日,随着一股浓烟升空而起,大唐佳木斯第二发电厂在东北地区率先爆破拆除。这是一个信号,更是一个缩影。它昭示着节能减排在我省不仅是坚强的决心,更变成了有力步骤。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以资源、能源高消耗为主的重型工业,成为我省许多地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首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重型化”是能耗居高不下的“惯性”所在。现在,国家打出了节能减排的“重拳”,单纯的“GDP崇拜”已经走到尽头,我省开始向高耗能“宣战”。
国家下达“军令状”
近年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呼声一直没有间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一直在进行中。但资源大省固有的资源禀赋使大家并未真正绷紧节能减排这根神经,受原有产业结构的影响,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006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未完成预期目标。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根据国家下达的控制计划,到2010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46吨标准煤下降到1.17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年均需下降4%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由50.8万吨减少到49.8万吨,下降2%,年均需下降0.4%以上;化学需氧量由50.4万吨减少到45.2万吨,下降10.3%,年均需下降2.1%。
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唾手可得的目标。业内人士指出,由于2006年我省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未达标,今后4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专家诊断高耗能“病因”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其根源何在?专家详细诊断“病因”。
其一,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增长较慢,仅占经济总量的3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高能耗为特征的第二产业比重高、发展快,占全省经济总量5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再看能源消费结构,原煤占64.7%,石油占30.9%,天然气和水电仅占4.2%和0.2%,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均属起步阶段。这种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的重要原因。
其二,主要污染物减排难度大。我省由于煤炭含硫量低,不属于国家划定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二氧化硫减排的措施少、空间小,得不到国家重点脱硫工程规划项目和资金支持。从产业发展看,“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二氧化硫总量需求呈增加趋势,完成国家核定的减排计划难度非常大。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全省仅有6个市、1个县建成了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3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7个百分点,与“十一五”目标的差距很大。
其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节能减排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滞后,已有的一些法规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
其四,亟待建立节能减排的推进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对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同时,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十分薄弱,专业人员缺乏,技术开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省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信息系统。
开“处方”对症下药
记者从省发改委和省经委了解到,今明两年,要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和体制机制基础上,根据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比重大的省情,重点围绕电力、水泥、煤炭、造纸、焦炭、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把节能环保评审关,按照淘汰关停、限期整改和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三大类,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设备进行甄别,以上大压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为主攻方向,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腾出空间。
据透露,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将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方面: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结构;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动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尽快取得实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