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剧《百姓局长》中的一幕。 郭俊峰 摄
东北网7月6日电 龙江剧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们黑龙江省唯一冠以“龙江”二字的地方戏。它作为黑龙江文化代表的位置以及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它长期以来受到有关部门以及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
一个时期以来,戏曲不景气也波及龙江剧,演出市场的逐渐萎缩给它的发展带来许多障碍与困难。但是由于近年京剧和昆曲以及二人转的再度崛起,重新点燃了一颗颗热心于龙江剧发展的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深刻反思和努力试图使龙江剧再度成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或者至少使它深入到每一个黑龙江人的心灵之中。
在这里,一些省内外专家学者毫无保留地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多角度的深思熟虑,那么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是否也该想想龙江剧的未来和命运呢?
作为龙江剧自身,实验是它的艺术风格,“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这既是它近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写照,也是它未来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题材、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现实性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龙江剧这一完美的舞台戏剧样式却鲜为人知的一个重要原因。
龙江剧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应21世纪都市乡村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形式。
王庆斌黑龙江省戏剧工作室一级编剧、《剧作家》编辑部主任
跟上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
龙江剧是从二人转发展而来的完美的舞台戏剧形式。二人转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包括单出头、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以及拉场戏。二人转是龙江剧的母体。在这一基础上,东北三省分别发展出自己的地方戏,如吉林的叫吉剧,辽宁的叫辽戏或辽南戏,黑龙江的叫龙江剧,还有龙滨戏,它的主要实验地在五常。小的戏曲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大的戏曲形式则有龙江剧、吉剧、辽戏,它们都是从一个母体发展而来,只是风格和流派不同而已。现在,龙江剧行当齐全,已经形成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在中国戏曲大家族里颇受全国观众的偏爱。
经过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龙江剧已经成熟,但是为什么青少年和社会上的成年观众知之甚少呢?为什么有人从来没有看过龙江剧呢?原因有四。
一是龙江剧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对当代现实生活的表现方面。现在省有龙江剧实验剧院,各市县有龙江剧分院或剧团,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演出龙江剧。只可惜它们的传统剧目偏多,而反映现代都市生活、乡村生活的剧目却比较少。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流失了大部分观众。题材、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现实性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龙江剧这一完美的舞台戏剧样式却鲜为人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龙江剧应该尽可能地上山下乡,而它现在却没有真正地走出艺术的殿堂。龙江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原有很深的群众基础。现在它发展完美了,反而离观众更远了。尤其排演的大戏没有上山下乡的可能性。大制作,复杂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道具布景,使上山下乡变得困难。同时,演出场地也受到了限制。龙江剧越完美,设施越全越庞杂,接触群众的机会就越少。
三是编导演尤其是编剧存在问题。龙江剧制作具有比较定型的程式化,可是在表现生活方面,编导演没有跳出程式,没有创造出适应21世纪都市乡村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形式。比如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时引起轰动。虽然歌剧样式本身是新的,但《白毛女》却将河北、陕北等地的秧歌元素结合进去,观众看后就觉得它比较时尚。而龙江剧缺少这样的时尚,或者包装与打造。就观众的代际划分来说,十年就是一代。差十年,观众的欣赏取向就不一样。现在你让大中小学生,包括乡村青少年,坐在剧场里听咿咿呀呀,看一招一式,这从欣赏戏曲程式来说还行,但是长久下去,没有新时尚的创造,这些新观众群就很难接受龙江剧。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用句时髦话说,龙江剧也应与时俱进。
四是京剧和评剧之外的地方戏演出团体,除省直的龙江剧实验剧院之外,其他城市也有一些龙江剧演出团体,其余的文工团、评剧团也都把龙江剧和二人转的演出纳入自己的工作之中。但是市县一级的龙江剧演出团体,真正从城市剧场走向广场和乡村去的,真正演得开、叫得响的也不多。他们存在创作和经费等方面的问题,紧接着,接触和深入社会以及占领文艺舞台的功能也随之减弱。这是导致青少年对龙江剧只知其名、未见其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先天不足,后天普及再不够,那么一个剧种就面临消失的危险。
所有的地方戏都是观众捧起来的。
陈国华戏剧戏曲学博士、河南省郑州大学副教授
当务之急是培养观众
地方戏与京剧、昆曲不同。我们河南的豫剧也是地方戏,它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它面临的问题与龙江剧是一样的。地方戏如果想要发展,那么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能叫得响的剧目,二是要有能叫得响的演员。这是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龙江剧即使没有传播和观众,只要它有名剧目和名演员,它照样能打开演出市场,照样能获得全国性的影响。
现在,电视媒体在本地的传播速度要比剧场快,而且它的形式比较活泼,龙江剧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媒体普及戏曲知识。它可以和黑龙江卫视合作,专门设立戏曲节目,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有意识地推出龙江剧新剧目,让名演员来演。此外还可以进行有奖竞猜、让观众演戏等形式的互动体验式节目,以普及龙江剧的基本知识。
作为地方戏,龙江剧必须进行普及,它不仅应该在剧场演出,更应该去大中学校演出,去工厂和农村普及戏曲知识。龙江剧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不够。如果先天不足,后天普及再不够,那么一个剧种就面临消失的危险。外面得奖是虚的,观众不叫好,专家说好那也是不行的,也绝对是没有生命力的。所有的地方戏都是观众捧起来的。京剧、昆曲都有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戏曲不景气的本质就是因为观众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培养观众,地方戏尤其要培养观众。龙江剧离不开黑龙江,离不开黑龙江口音。二人转为什么受欢迎?就因为它有地方性,所以龙江剧就要培养地方性。其实任何一个地方性剧种本身,不能总是借鉴这个或者借鉴那个,应该把建立自己的特色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向。
问题较多的时候应先抓主要问题,然后抓观众。普及之后,龙江剧自身也需要改进,使之贴近观众的欣赏习惯。豫剧虽然不能抓住河南的所有观众,但至少能抓住一部分观众的心,它靠的什么?它靠的是自己的高音大嗓,过去叫“靠山吼”,靠的就是河南口音。比如《花木兰》用的全都是河南话,河南人听到熟悉的语调就觉得亲切,就爱听常听,这和东北人听肯定不一样。龙江剧要牢牢抓住自己的本地特色。
中国戏曲天然地成长在勾栏瓦肆中间,它和市民的生活,城市的习惯保持着很重要的联系。
只有在市民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地方的剧场文化,戏曲形体,才能使这个剧种获得真实的力量。
钟鸣戏剧戏曲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围绕一个剧种建造城市市民文化
中国目前有三百多个剧种,几乎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观众与市场。除了几个剧种因为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影响而有着政策性的扶持,更多的恐怕都是在走自生自灭的道路。自生自灭其实并不可怕,地方戏曲曾经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而且有许多剧种还在继续依靠着乡间草台班子的演出保持着“遍地开花”的状态。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研究的浙江台州地区的民间戏班的生存状态就是这样。
龙江剧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创立发展起来的。但究其发展核心看,还是东北地区本地特有的娱乐曲艺方式。我们应该为这个新生的剧种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至少说明了其创作的努力与实力。但如果仅仅依靠“出精品”来求发展无疑是一条“绝路”。
一个剧种的发展当然需要自己有代表性的城市,有代表性的剧目,有代表性的演员,这些都是“精品”应有的内涵。但这些都不应该是等待政府评价而一审定之的标签。
首先应该下功夫去做的也许应该是围绕着一个剧种建造一个城市的市民文化。因为中国戏曲天然地成长在勾栏瓦肆中间,它和市民的生活,城市的习惯保持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著名的剧作家罗怀臻先生提出的“地方戏曲都市化”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环境里,在今天高度发展的城市化的背景下,生长在城市中的戏曲在多大程度上对城市环境适应,决定着其在艺术上以及市场上的成功。更何况城市对于农村所保持的强大的辐射能力,更有利于戏曲的传播与发展。只有在市民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地方的剧场文化,戏曲形体,才能使这个剧种获得真实的力量。
龙江剧如果没有很深的观众基础,没有自己好看好玩的剧目,它与观众就会有“隔”。
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在艺术规律指导下,我们多多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多年走过的道路,从而开辟出一条新路。
孙敬波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观众检验剧种生命力标准
龙江剧与吉林吉剧、辽宁辽剧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成立的地方剧种。龙江剧是在东北二人转和拉场戏基础上搞起来的,吉剧也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元明清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地方小戏,随着移民流人而被带入东北。它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简化掉戏曲部分,便形成一种走唱类曲艺样式,即二人转。
二人转作为曲艺,它是灵活的,喜兴的,火爆而热烈。它可以和观众随时交流,表演松弛自如。它是“曲连体”,人物不固定,化出化入,因此大受观众欢迎。龙江剧作为戏曲,必须固定人物,必须选择曲牌加以创造,使之成为“板腔体”。
二人转演员大多嗓子好,唱腔非常优美,而龙江剧的唱腔则必须按照戏曲形式唱出来,观众一听就觉得它与二人转存在差别,所以对于观众就存在好听与否的问题,就存在欣赏与否的问题。我认为龙江剧与观众的欣赏审美习惯具有一段距离。
从现在的大气候来说,戏曲不够景气,各个地方戏也都是如此。龙江剧如果没有很深的观众基础,没有自己好看好玩的剧目,它与观众就会有“隔”。演出市场不景气,没有新剧目就没有观众,更谈不上演出市场了。即使有了新剧目,那就要求投入很大的物质与精力,但能否卖出票去,能演出多少场,观众会告诉我们的。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艺术来自民间,二人转就是来自民间的艺术。戏曲是优人创造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制造繁荣,我举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自从赵本山举办东北三省二人转大赛之后,他收了许多弟子,于是就有了刘老根大舞台。它持续几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不仅在沈阳成立了三家剧院,而且在哈尔滨也成立了一家。它们每天都有大量观众。一个一般剧场每天卖票额都在三万元左右,而好的剧场则更多,多家剧场相加,一个晚上演出就能达到二十多万元。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一个艺术品种的兴衰不是人为制造的,应该让广大观众去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众是检验剧种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最好标准。我期待龙江剧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前提是它必须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在艺术规律指导下,我们多多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多年走过的道路,从而开辟出一条新路。我由衷希望龙江剧具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剧种之一,龙江剧本应具有更多的青春朝气。
二人转正在红火的好势头,龙江剧可以与二人转相辅相生,把优秀的唱段集锦下来,让剧作更为喜闻乐见。这样最具乡土味道的地域特色艺术就不会断了血脉之根。
杨宝春戏剧戏曲学博士、山东省青岛大学副教授有了好戏,剧种才有发展空间
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龙江剧是一位新秀,她博采二人转、拉场戏等众艺之长,受白山黑水的滋润。
50多年来历经从艺者的悉心呵护,她早已完成艺术上的嫁接,焕发得风姿多彩,也早已自成特色,有了一批如《寒江关》、《双锁山》、《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这样优秀的剧目,唱腔上自有结构,曲调上很有规范,角色行当明确,表演也成体系,是地道的又卓有成就的地方戏剧。它多年来锻炼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出队伍,培养了很好的观众群体,为丰富、繁荣地方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说龙江剧的诞生在当时更多的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那么时至今日,她的发展似乎更需要彰显其自身的内在生命力,需要显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剧种之一,龙江剧本应具有更多的青春朝气,然而近年来龙江剧虽偶见佳作,但由于多种原因,总体上处于相对沉寂时期,这也是一个蕴积阶段,更是一个选择和转折时期。一些有识之士,一批戏曲的爱好者,众多龙江剧的从业者都在关心着她的现状,思考着她的未来,人心思进,共求发展,是时代的压力,是社会的责任,是文化艺术自身的内在动力的涌现,也是人们对精神家园中那片美好蓝天的期待。
龙江剧没有莆仙戏、昆剧等那样悠久的历史,自然也就没有过多的历史重负,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年轻的活力与魅力,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吸纳,京剧、评剧、大秧歌都曾为其所用,她自然还可以这样地做下去。
龙江剧又有越剧、黄梅戏、豫剧那样的地方特色,她的音乐具有东北民间音乐特色,又以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的二人转曲牌为基础,优美动听,鲜活质朴,受到当地观众特别是农民观众的欢迎。而二人转正在红火的好势头,龙江剧可以与二人转相辅相生,与之合者为一,分者为二,把优秀的唱段集锦下来,借二人转而让剧作更为喜闻乐见。这样最具乡土味道的地域特色艺术就不会断了血脉之根。
龙江剧应当发挥戏曲的歌舞之长,发挥表演上俏美、粗犷、质朴的特点,用歌舞演绎故事,既可以取材历史,更要关注当今,为民众创作,写百姓心声。可以充分发挥手绢功、扇子功的优势,增加舞台的姿色与妙趣,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整体的美,创造出爽心悦目而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佳作。
当然龙江剧要多姿动人,最根本的还是她自身焕发出的魅力。任何一个剧种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戏剧作品,优秀的戏剧作品需要不断地演出,以不断的演出培养更多的观众,一个剧种是由一部部优秀作品支撑的,是由优秀的创作人员传承的,有了好戏,剧种才有生存的理由,才有发展的空间,才为人们所喜爱。优秀的作品是编剧、演员、舞美等共同创作而成的,同时它又为这样的创作集体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创作上,可以创新、改编、移植并重,把已有的好剧目打造成经典,让经典常演,使新创的好作品成为精品,让精品成为大众的最爱。
龙江剧关键词
关键词一起源
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发展和创造东北地方戏曲的设想。随后,黑龙江省有关方面以东北二人转、拉场戏音乐为基础,借鉴其它兄弟剧种的某些表演程式,改造和融合民间说唱和东北秧歌等歌舞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1959年,以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地方戏队和黑龙江省评剧院青年队为基础,成立了黑龙江省新剧种队,并于1960年8月正式将这一新剧种命名为龙江剧。随后,新剧种队改变建制,成为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l980年后,富裕、德都、富锦先后成立龙江剧实验剧团。关键词二形式
龙江剧音乐唱腔的结构形式以“四平调”、“盘家乡”为主调,选用“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打枣调”、“哭糜子”等曲牌为辅助曲调。它是以主调贯穿、联接、融合辅助曲调的板腔体(兼用曲牌联套)戏曲音乐形式。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二胡、琵琶、笛、笙、扬琴等为主,配以提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
龙江剧表演身段继承和发展二人转、拉场戏和东北大秧歌的程式,有大秧歌步、三步半、十字步、别步、盖步、撤步、搓步、起步、拐步等步法;五花腕、压腕、甩腕、翻腕、抖腕、舍腕等腕子功;抖肩、拉肩、拱肩、摇肩等肩膀功;立绢、双立绢、回旋绢、车轱绢、指顶绢、平甩绢、鸳鸯绢等手绢功;大抛扇、立抛扇、车轮扇、绕扇等扇子功;还把二人转的手绢花揉进水袖的表演之中。
脚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来源于拉场戏,通过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逐步创建。道白分乡音白、普通白、韵白三类。舞台美术主要吸取京剧和评剧的长处,虚实结合,既有实景,又有象征性、装饰性的设计。服装采取京剧路线,但又有所改革。关键词三剧目
1960年演出《寒江关》和《五姑娘》。1961年演出《樊梨花》、《春灵庵》、《双锁山》。1962年到1966年共创作、改编、移植《寒梅花》、《李双双》、《龙马精神》、《千万不要忘记》、《阮文追》等三十二个剧目。1972年演出《农牧曲》、《艳阳天》等十一个剧目。1970年末共创作、改编、移植《刘三姐》、《蝶恋花》、《红楼梦》、《奇案良缘》、《俩新媳妇》等十三个剧目。1982年后演出《皇亲国戚》、《张飞审瓜》、《结婚前后》、《花子巡按》、《荒唐宝玉》、《木兰传奇》等剧目。2000年演出《梁红玉》。2006年演出《百姓局长》。关键词四人物
龙江剧代表人物是白淑贤。她之于龙江剧如同严凤英之于黄梅戏,她一人即如一个剧种。她1947年生于哈尔滨,1960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校评剧表演班,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后为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演员,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院长,被誉为“艺海奇花”、“一代绝才”。她工刀马旦,兼工青衣,双手书法堪称梨园一绝。她主演的《皇亲国戚》、《双锁山》、《荒唐宝玉》、《木兰传奇》等曾两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及上海白玉兰奖,声望远及海外。其他人物有导演李方、孙铁石等,演员吕冬梅、韩世珍、李雪菲等,作曲陈诚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