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8日电 省实验中学成人仪式让1000多名学生痛哭流涕、刻骨铭心“七一”前后,哈尔滨市一些中学陆续举办了18岁成人仪式,让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众多举办成人仪式的学校中,省实验中学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感恩·责任———18岁成人仪式”,给1000余名18岁学生和家长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学校:要求上千名家长“保密到底”
据省实验中学副校长张丽娟介绍,该校从1997年起举办成人仪式,至今整10年。如何让今年的仪式令学生终生难忘,省实验中学进行了精心策划。
4月26日,学校召开家长委员会会长集体讨论会,初步确定本次成人仪式采取“给孩子买一份成人礼物、写一封信”的方式,但近一半的家长代表对能否“保得住秘密”有疑虑。为此,4月29日,学校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长会。家长会定在晚上7点学生离校后举行。会上,张丽娟为了赢得家长支持特意设置情境:熄灯;播放萨克斯曲《回家》;要求每位家长闭目静思,回忆自己18岁是如何度过的。同时,张丽娟副校长适时加入引导词,让家长回忆自己的孩子从婴儿到学校到高中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一同感受孩子的进步。最后,她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保守秘密,为孩子们的人生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美好的记忆。曲后,一些家长流泪了。大家纷纷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
随后,每个班的家长按人数分组,由组长负责接收各组的礼物,再统一送到学校。活动当天,许多学生看到家长拿着大包小裹,都很奇怪。保密工作相当成功。
学生:收到的每件礼物都有“分量”
5月12日,活动正式举行。当学校举办宣誓仪式后,家长代表带着礼物走进教室,向每个学生分发,学生们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当他们打开礼物包装、读了信,禁不住泪流满面。同学们收到的礼物,小到破旧的一支钢笔,大到一米见方的子弹壳做成的模型;便宜的有几角钱一把的塑料小草,贵重的有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有学生从出生到长大各个时期照片汇总成的相册、光盘,有剃须刀、篮球、哑铃,还有MP4、手表、书包、鞋子……
魏佳琦收到了妈妈用手机盒包装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把塑料小草,同学们看见后笑了,佳琦看了妈妈的信后哭了。妈妈在信中说:宝贝女儿,本想送你一本书,但只能送一册是很有限度的。小草,它没有鲜花那样娇美,也没有服饰那样靓丽,但当春天来临时,第一个报春的不是迎春花,也不是枝叶,而是小草。无论在夹缝中还是在高山上,它都能顽强生存,它不需要特殊的呵护,它遍及整个地球,你说它有多么大的生机!妈妈和你一样是一棵小草,希望你茁壮地成长。
孙鹏程收到的礼物是一支破旧的扔在地上都没人捡的钢笔。孙鹏程的母亲刘娟告诉记者,这笔是镀金的英雄牌钢笔,它虽旧却是孩子的姥爷留给她的唯一纪念品,她一直珍藏着,这是钱不能买来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物质不缺乏,却缺乏爱的传承。孩子没见过姥爷,但应该学会感恩,思念亲人。
李彧收到的礼物是一张照片,他的妈妈在东北电力大学校门前的留影和该校穆钢校长给他的亲笔题词。原来,东北电力大学是李彧向往的大学,但最近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太理想,他有些焦急。他的妈妈刘丽说,为了激励孩子,10日,她告诉孩子出差办事,登上了去长春的火车。人生地不熟的刘丽来到学校,她忐忑地找到校长,讲了孩子的情况。穆校长被这位母亲的勇气和毅力打动,欣然赠言,祝李彧同学成长、进步!穆校长说,他会在东电等着李彧。
读着父母的信,连平日大大咧咧的男生也泪如泉涌。同学们顿悟:平日大家对父母的照顾已经习以为常,谁也没有发现父母两鬓渐增的白发。18岁,意味着成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感恩。第二天是母亲节,同学们在一起商量给母亲买什么样的礼物,平时对此不关心的男生也加入进来,以实际行动感恩。
家长:仪式后,孩子懂事了
王瑶的妈妈崔玉霞说,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还是给孩子花200元钱买了一双天美意的鞋,一是天美意的名字好听,让孩子天天都高兴,二是希望孩子今后的路能踏踏实实,一路走好。
许多学生看完信后,马上流着泪给父母写回信。当父母坐进教室时,他们手中捧着的是一封封被泪水打湿的信件,抒发着对父母的感谢、对未来的思考、对高考最后冲刺的决心,还有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永远爱你们!”。
崔玉霞说,自己身体不好,女儿很担心。在信中,女儿一句“宁可让自己的生命减少点长度而去延长妈妈的命”的话,令她掩面而泣,既心疼又自豪。
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孩子都是第一次以书信方式互相沟通。这次成人仪式后,家长普遍反映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能主动与父母嘘寒问暖,学习的自觉性也增强了。
哈尔滨市立法确定成人宣誓日成人仪式的精髓,在于使青年懂得“成人之义”,提示他们今后将要担负起对师长、家庭,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提示他们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我国的成人仪式发端于上海。1994年以来,在共青团组织的倡导、组织下,这项活动相继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推开。哈尔滨市1999年举办第一次18岁成人宣誓仪式,至今已经8年。
据团市委学校部嵇部长介绍,哈尔滨市已通过人大立法确定每年的4月28日为哈市成人宣誓日。每年的5月-8月,全市各中学都会结合“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等,举办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成人仪式。向学生发放由市长签名的成人纪念卡、纪念徽章。年满18岁的人,从法律意义上说,是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举办成人仪式,其目的在于让中学生增强公民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担负更多的责任。
8年来,哈尔滨市许多中学都组织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成人仪式。今年,哈市第五中学举办的成人仪式上,1500位家长坐着,1500名学生站立在父母身边,家长亲自为孩子佩戴成人纪念徽章,发成人纪念卡。去年,哈市第九中学组织1500名学生宣读成人誓词、带成人帽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成人仪式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民族文化省实验中学的成人仪式策划新颖、广受好评的同时,一些学校的成人仪式流于形式,导致仪式的神圣感、庄重感、文化感不足,缺乏回味、印象不深。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成人仪式显得十分必要。
一位参加过成人仪式的网民在博客中写道:一些成人仪式好像走过场,首先是个开场白,起立奏国歌,领导讲话、讲话、再讲话,学生代表、老师代表,最多再弄个三好学生以及各个奖项的获得者上台领奖,看场电影然后收工。这样形式主义的教育,让我们内心依然空虚。
为了研究日本成人仪式,哈师大中文系主任郭崇林曾专程到日本参观其成人仪式。成人节上,女孩身穿和服,男孩西装革履,由专人为其行加冠礼,并进行成年宣誓,在场有许多长者观礼,并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庆祝成人。此习俗乃自唐代传入日本,保存和延续至今。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中学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的成人仪式重新引入校园,受到广泛关注。2006年5月16日,武汉1000名18岁的学生身着传统服装,在编钟奏出的音乐声中,咏诵成人誓文,接受父母及师长对自己的“冠礼”(男性)和“笄礼”(女性),以肃穆的古礼举行成人仪式。据悉,哈尔滨文庙修复后,也将举行“冠礼”仪式。
郭崇林主任认为,成人仪式是人成长历程、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省实验中学的创新难能可贵,这种教育的强化作用会留给孩子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们强烈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但是,眼下与我国传统的成人礼仪相比,更多的成人仪式无论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被淡化、遗忘了。教育工作者、社会学者应该更多地研究符合新时期青少年特点的成人仪式,既强化成人仪式的文化感染力,又能传承几十年的民族文化,让成人仪式成为人生的特殊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