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8日电 2006年3.5亿袋,总产1220万公斤(干品),产值4.4亿元,带动9700余户、2.5万人从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38元;2007年4.42亿袋,预计总产1650万公斤(干品),实现产值6.6亿元,带动1.3万户、2.8万人从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400元……
一组组数字,说明了东宁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整个经历,更见证了那里农民以黑木耳为载体创造自己富裕生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历程。
锯末子里长出的大产业
素有“塞北江南”美誉的东宁县,由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等因素,黑木耳产业历史久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规模化人工栽培了。
开始是木耳段,后来是锯末子袋栽,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近年来,东宁县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战略部署,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与驻地森工企业绥阳林业局紧密协作,培育壮大产业基地,构筑规模集聚优势,2003年以来实现“三年翻两番”,黑木耳产业步入稳定、有序的增长阶段。
在一大片长满了黑色作物的白色木耳袋丛中,绥阳镇绥西村农民陈景全的脸上绽放着灿烂和兴奋。他今年种植了20亩黑木耳,按照往年的惯例,一亩1万袋、一袋纯挣1元钱计算,年底20万元收入将稳稳当当地收入囊中。“以往还真没拿这玩艺当回事,现在看来它简直就是黑色的黄金呀,你说种啥能有这来钱快?”
正是由于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让东宁县农民人均收入连续3年居全省第二位,全县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造就了300多名年收入超百万元的“黑老板”。目前,东宁已被公认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黑木耳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跻身全省“十强县”和“经济最具活力县(市)行列”。
“一高一低”背后的功夫
如今东宁县的耳农们,任何时候打电话咨询有关种植问题,都会得到技术人员的24小时支持服务。东宁县县长、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首任会长孙永先说,在黑木耳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就是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打造质量的最高点、创造成本的洼地,在“一高一低”间创造最佳的效益。
2004年黑木耳销售价格大幅提高,拉动全国产业的大发展,导致2005年价格大跌,一些农民没赚到钱,个别农民亏了本。针对这种情况,东宁县连续两年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积极“稳量、提质、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市场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和售价,取得了良好成效,保证了产业的健康成长。
为推动黑木耳生产大县向质量大县转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组建了食用菌研究所和一级菌种厂,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并统一制定了生产标准规程,组织农民按标准统一规范化生产,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近年来东宁先后被评为“全国黑木耳菌种生产管理规范化示范县”和“全国无公害黑木耳生产示范基地县”。
此外,东宁县还努力突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积极扶持引导农民从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在原料供应环节,锯末、麦麸、草帘子、塑料袋等都有专业公司经销供应;在生产环节,政府资助建设了6个菌包厂,并在各村扶持了一批菌包生产大户,提高了品质、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在销售环节,培育了180多家专业经销公司、1600多名经纪人,组建了经销协会,保证地产木耳优质优价进入市场。
黑木耳引来的富民效应
在东宁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随处可见整装待发的大批地产优质黑木耳,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货车穿梭其中。作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标准化市场和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该市场2006年实现交易量5000万斤(干品)、交易额10亿元;今年预计实现交易量8200万斤(干品)、交易额16.4亿元。
目前,东宁县已在北京、上海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近百处,并与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长期购销关系,年出口600万斤(干品)以上。东宁黑木耳经营网络,已经覆盖除西藏外的全国各省份。
今年6月23日,中国牡丹江(东宁)第二届黑木耳节隆重召开,中国食用菌协会把“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称号授予东宁县,标志着东宁黑木耳产业在产量、质量、销量、基地和市场等方面确立了全国的龙头地位。
如今,黑木耳带来的富民效应在东宁正进一步扩大,全县102个行政村形成了“村村生产、户户栽培”的态势,黑木耳产业在促进富民强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力争用两三年时间将黑木耳总量稳定在6亿袋,构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菌种研发生产基地,壮大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力争‘十一五’期末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从黑木耳这个黑金产业中找准定位的东宁县,已经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下了目标,快步行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