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危机严重
哈尔滨市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与其配套的电镀及其它表面处理市场广大。由于电镀及其它表面处理行业对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5月,哈尔滨市环保部门停止了向该行业的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但这并没有扼制住一些电镀企业的非法排污行为,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又在这一政策的限制下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时间,哈尔滨市电镀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据不完全统计,哈市现有表面处理企业200余家,其中有161家企业是备案可查的,年产值近20亿元。据环保部门介绍,这些企业中,具备合法手续的企业有100多家,年产值约12亿元;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30多家,其余都是中小企业。
据介绍,电镀及其它表面处理行业污染主要来自铬、锌、铜等,这其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氰化物、废渣污染等,都对环境资源造成很大危害。
有资料显示,哈尔滨电镀行业共有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用水量220万吨。而161家备案可查类企业中有环保处理设施的企业不到80家。失控最为严重的黑电镀厂点,甚至采用渗流方式任意排放废水,严重污染地下水源。而很多企业废渣的随意丢弃更是严重污染环境和地表水,危及人们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长时期以来,哈尔滨电镀行业布局过于分散,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负责统一管理,致使电镀工业的分布和发展缺少完整的总体规划。而电镀行业内企业管理相对薄弱,生产技术落后,信息闭塞,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企业整体构成不合理,行业内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另外,由于电镀是工业上通用性强、使用面广、跨行业、跨部门的重要加工行业,它不仅可以装饰和保护很多工业产品,而且某些特殊的功能性镀层能满足电子等工业和某些尖端领域的需要,其发展空间会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哈尔滨市恰恰缺乏大规模发展电镀产业的载体空间。
园区化便于整体环境保护
从发起建设到筹集资金运作,哈尔滨表面处理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始终让业内人士热情高涨。据介绍,2006年10月成立的园区筹建部门———哈尔滨金禹表面处理生态工业园科技发展公司,共有13家股东,其中电镀行业内企业就有8家。
业内人士的热情和哈尔滨市政府的决心,终于将表面处理生态工业园项目由概念变成了现实。哈尔滨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欲非说:“这个工业园的理念首先是一个行业污染的消除,为一个地区结构性污染在一个行业中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又改变了传统的环境监管方式。”据张欲非介绍,过去人们对电镀行业的管理主要是人盯、监察、检查的方式。“我们曾经测算过,按法律规定向每个企业派监察员必须是两人以上,如果每个月检查一次,月月进行,一个企业一个月去一次,即使哈市环保部门人员全体出动,所需要人员仍是现在的3倍以上,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集中处理后,只要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监控,就等于对几十家、上百家企业进行监控。
张欲非说,电镀行业是一个污染治理投资比值相对较高的行业,小企业环保投入甚至要占整个投入的75%。企业按规范运行,成本自然会提高,因此,多数“小电镀”从成本考虑根本不上任何环保设备,电镀废水直排地下,一些企业为了避免环境监督,把污染治理设施当成应付检查的摆设,执法检查组一来就开,一走就关。传统的环境监管方式难以对排污企业实施有效监控,环境执法效能很低,给违法排污者造成可乘之机,而建设园区则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集约化利于企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哈市电镀行业部分企业具备发展潜能,有些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哈尔滨三泳铝表精饰厂、哈尔滨银光电镀厂等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他们的产品已应用于运载火箭、电站、登月车及各类机器人,为哈市争得过多项荣誉,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规模化快速发展,清洁生产的推广也遇到了困难。而建设表面处理工业园,就能集中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
按规划,表面处理工业园按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区内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可减少有机污染物COD排放300吨,节约用水上百万吨,回收各种金属400吨,带动上下游产业增加产值10亿元。园区内将建设表面处理加工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和表面处理科研、检测中心以及包括原辅料供应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以及部分职工宿舍。
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提出,2010年年底前要将小型化工、表面处理、造纸(再生纸)生产和排放重金属、难降解有毒污染物的企业全部迁入集中工业园区,逾期未进入园区的,要依法责令关停。如此看来,表面处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不仅事关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哈尔滨表面处理行业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