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生猪业存三大软肋
2007-07-11 08:56:3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1日电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06年,全国各地猪肉价格大幅“跳水”,肉贱如菜;2007年5月以来,肉价又大幅上涨,许多养猪大省猪源告急,目前猪肉价格仍居高不下。事关群众生活和影响全局的猪肉价格为何会大幅波动?近日,记者在黑龙江省三个养猪大县穴区雪采访时发现,风险补偿机制缺失、信息渠道不畅和养殖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正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发展。 风险补偿机制缺失 养猪产业“营养不良”

   望奎县望奎镇兰五村养猪大户邵军告诉记者,虽然当前猪价涨到历史最高点,但他仍然不敢扩大生产多购仔猪。原因是2006年那次猪价“跳水”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长到180斤就应卖出去的猪,由于价低他不肯卖,养到了280斤,到后来赔得更多。

  望奎县畜牧局副局长张天峰介绍,望奎县是黑龙江省最大的生猪基地县。该县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58%,而该县畜牧业每年得到的财政支持仅为种植业的5%。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站站长卢金明说,农民种粮食有良种补贴,而畜牧业扩繁良种,却没有良种补贴。

  张天峰说,由于养猪产业缺少政府补贴,望奎县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生猪基地县,在环境无害化处理方面的投入还是零,这将成为未来养猪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信息渠道不畅通 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望奎县望奎镇养猪户张志强告诉记者,这里养猪没有什么信息渠道。记者采访过的许多养猪户中很少有人能说清生猪价格上涨的原因,至于生猪价格会呈怎样变化、目前国内生猪疫病情况等信息更是知之甚少。

  兰西县畜牧局纪检书记、东北民猪产业协会会长张家发说,现在当地的养殖户直接得到的信息就是市场上的猪价,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深层次原因。由于现在畜牧产业信息机制很不健全,有些疫情不透露,产业协会也没有办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所以在信息方面养殖户就如同“盲人摸象”,常常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难免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张天峰等人认为,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另一面应针对疫情建立一个畅通的内部传导机制,使各地准确掌握全国产业信息。

  千家万户“普养” 隐含多重产业积弊

  兰西、望奎和绥化市北林区是黑龙江省最著名的三个养猪大县穴区雪,而这些地方无一不是千家万户的“普养”方式。

  望奎县生猪基地办公室主任孙中伟介绍,该县4.3万多农户,养猪户就有3.4万户,能称得上规模化养殖的很少。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方式造成了生猪产业先天不足。

  张天峰说,这种“普养”方式的产业弊端有很多:一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抗震动能力不强。小家小户的,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投在这上面,一旦猪价下跌,损失惨重,如果再遭受疫情,那就是“破产”。二是疫情难控。农户东西邻里走村串户,疫情传播速度很快,也不利于集中免疫,就连疫苗都是各打各的。三是质量不统一,食品安全受到影响。

  对于养殖方式的多重弊端,黑龙江省各地也在探索新的方法破解。望奎县除了强化市场自发调节外,还大力引导养殖户向规模化发展。兰西县一方面由政府协调贷款鼓励建大型养猪场,一方面通过建立种猪扩繁基地的方式走规模化之路。北林区通过协调贷款的办法鼓励大户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探讨走农民股份制的路子建立大型养殖场。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前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已经敲响了警钟。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