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2日电 7月7日晚,一辆红色捷达出租车陷进了建国街上一处没有井盖的马葫芦里;同一天,一七旬老者不慎坠入安达街一个两米多深的“张嘴”马葫芦中,全身多处受伤……近一段时间,问题马葫芦坠人、吞车事件不断发生,已引起市民强烈关注。
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统计显示:年初至今,哈尔滨市已发生824起马葫芦相关事件,平均每天发生4起还多,其中发生伤人事故11起、吞车事故58起。这些马葫芦事件中,80%左右是由无主马葫芦引起。
马葫芦问题由来已久,哈尔滨市曾多次进行专项整治,但至今仍事故频发。是管理上的缺失,还是体制的脱节?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管理者和专家。
管理缺失,无主马葫芦成“地雷”
据市检查井监管办介绍,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哈尔滨市现有俗称马葫芦的各类检查井20余万个,涉及供水、排水、供热、通信、燃气等多个行业的16家单位,其中有万余个弃管、建管未交接的无主马葫芦,业内人士透露,实际数量要远大于这个数字。
据市检查井监管办介绍,在发生的马葫芦事故中,有八成左右是无主马葫芦引起的。无主马葫芦的直接表现就是无人管理、无人维修、无人担责,天长日久必然造成破损、井盖缺失等现象,且得不到更新维护,成为隐藏在城市中的“地雷”。据调查,无主马葫芦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管理缺失:产权责任不清,导致居民区供水入户管线检查井、出户排水管线检查井无人管理,这部分无主井最多,有近万个;城市改造建设时,有近2000个检查井未及时交接;一些企业改制后,千余个原企业管辖的家属区等区域内的检查井无人管理;铁路部门自管检查井出现弃管;部分工程建管未交接,导致500个左右新建检查井成了无主井;还有相当一部分无主井原因不明。
维护成本高,无主马葫芦无人愿管
马葫芦是地下管线连通地面的预留通道,如此重要的设施,为何还会出现“无主”现象呢?据了解,维护马葫芦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资金等成本,一旦发生事故,事故赔偿成本则更为巨大。出于经济考虑,一些相关管理单位对已知的自家井盖看管甚严,对一些不明具体情况的马葫芦则多采取回避策略,导致无主马葫芦长期存在。
此外,频频发生的井盖偷盗事件令马葫芦管理雪上加霜。据了解,哈尔滨市现用的马葫芦盖多是铁质的,具一定回收价值。但防盗措施并不严密,为不法分子偷盗井盖变卖提供了可能。据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统计,哈尔滨市每年都会发生上千起井盖丢失事件。每丢一次井盖,都会出现一次安全隐患,直至管理部门发现、更换新的井盖才能消除。但如果丢失井盖的是无主井,这个“地雷”就可能长期存在。
体制变革,市场化管理是出路
据了解,去年、前年甚至更久以前,哈尔滨市都曾专门针对井盖问题进行过专项治理,并出台了《哈尔滨市城市道路井盖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尝试推广防盗井盖、不可回收式井盖等方式,试图破解长期存在的马葫芦难题。今年,配合“数字城管”建设,哈尔滨市还准备给所有井盖建“数字户口”,标上明确的责任单位、管护人。并准备对无主、废弃的检查井依法公示后填埋,消除城市隐患。
一位长期从事马葫芦管理的专家则认为,大量因历史遗留问题留下的问题马葫芦,很难简单地“一埋了之”。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据了解,马葫芦事故频发的主因是管理不到位,只有破除自家管自家的局面,并加强监管、问责力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无主马葫芦问题。据介绍,南方一些城市目前采取的市场化措施值得借鉴:产权单位只负责缴纳一定管理、维护费用,由市政府进行市场化招标,对包括无主马葫芦在内的所有马葫芦进行统一管理。谁管理不到位,就不用谁;谁管理的片区出了问题,谁就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