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买票的多了票贩子“歇菜”了 哈尔滨演出市场:春天来了
2007-07-13 15:58:1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吴海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3日电 看剧买票,天经地义。在哈尔滨曾经有更多的人把“买票”变成了“要票”,这也让许多演出商对哈尔滨的文化消费市场望而却步。不过在日前由本报参与主办的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会和话剧《西望长安》哈尔滨专场演出中,许多观众发现,要票已经行不通了,就连像以前那样到演出场所门口买打折票的算盘也落空了。种种迹象表明,冰封了许久的哈市演出市场让人看到了活力。

  票贩子:我没市场了

  “要买票吗?我这儿什么价位的票都有。”之前在哈尔滨很多演出举行之前,观众经常会在演出场所门口听到票贩子这样询问。而看见一些观众在票贩子手中买到打折票,特别是花很低价格购票的人竟然和自己坐在同一排,让许多早早按正常价买票的观众心里不平衡,“早知道我也等到最后时刻再买了。”

  记者日前从一位票贩子那里获悉,哈尔滨有一部分人就以此为职业,而他们赚取的就是高价差额。“我们会通过各种关系按最低价拿到票,然后在最后时刻出手。如果票特别走俏,我们就会哄抬价格。例如刘老根大舞台刚开演时,因为首场有赵本山出场,票贩子的收购价都达到了100元一张,不过我们卖出时一般都能卖到五六百元。同样,如果票并不是很受欢迎,我们就会以比票价便宜很多的价格卖出。”此外,该人士透露,并不是每次演出他们都会大肆低价购票。“在每个演出举行前,我们都会认真判断演出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火热程度开始做留票数目的准备,我们手里的演出票来源也很复杂,有来自赠票的、有来自退票的、有来自演出场所内部的、也有自己囤积的。”

  不过如今,该票贩子透露“倒票市场是越来越没前途了”。“话剧《西望长安》在哈演出当天,我曾经要用100元一张的价格把主办方所有没出手的票全包了,但主办方就是不同意,说烧了也不降价。以后如果演出方都这么坚决,我们这些人就都得改行了。”

  观众:票难要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太多的人习惯了单位分票、靠关系要票,在每次演出举行前,许多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搞”到票,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不过如果你以为要票的都是买不起票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在哈尔滨,能不能拿着要来的票去看演出,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件关乎面子的事。所以有人为了要票还请人吃饭,而饭钱甚至比票价还贵得多。而真正拿到票去看演出时,他们有时却提不起精神来了,原因就是要票的人其实要的是面子,他们欣赏艺术的专注程度和喜欢程度,并不是那么强烈,难免心不在焉。

  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观众习惯要票,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拿演出票当商品,一位演出商称自己之前曾就要票的问题跟几个朋友探讨过,“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是卖各种名牌鞋的,他的熟人去买鞋时都会自动付钱,如果要给打折那些熟人都会非常不好意思,觉得占了便宜。不过同样的情况下,明明要票就等于向演出商要钱,但却没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我就纳闷了,怎么大家有买鞋的习惯,却没有买票的习惯呢?”

  不过日前,某单位的老总跟记者说,以前只要有演出,他都能要到票。可今年这几次演出,他费了很大的劲都要不到票。最终在话剧《西望长安》举行之前,他自己第一次拿钱买票看演出了。

  演出商:看到希望了

  以前,有业内人士曾无奈地大吐苦水:哈尔滨演出市场有个怪现象,不到最后三天基本售不出票,运作一场演出下来,让人筋疲力尽不说,还看不到什么效益。例如之前在全国演了100多场的舞剧《大梦敦煌》剧组,怎么也没想到会栽在哈尔滨:原定两场的演出后改为一场不说,票房也十分不理想,不是来看的人少,而是很多观众都是要的票。于是曾有一段时间,哈尔滨的演出市场仿佛成了“雷区”,让人举棋不定,每一场演出前,主办方都要琢磨了再琢磨,思量了再思量。

  说起举办活动时遇到的最大难题,许多演出商都表示是四面八方的要票风,而要票数量之多可能远不是业外人士能够了解的,最多时会高达30%%,其结果间接地导致了演出商必须考虑在赠票之外的票房中回收成本。为此,弄得他们都在活动即将举行时当把“隐形人”。有的演出商还专门在演出时特备一部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手机。演出前三天,该演出商的所有通讯设备更是一律关停。说起哈尔滨的演出要比许多地方少很多,该演出商称这跟要票风有很大关系,“只要有演出,就有人来要票,长此以往,免费取得门票———主办方赔本———演唱会逐年减少,这已经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导致演出市场的最终结果,就是观众很难欣赏到现场大型演唱会。”

  作为演出商,当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收回成本,获得利润。利润从哪来?就是票房。但是最近几次演出中,主办方都做出了一致决定———在活动举行之前,都不打折、不赠票,最后会将没有卖出的票集体烧毁。对于演出商来说,烧票无异于烧钱,但演出商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坚决杜绝要票风,鼓励人们花钱买票看演出,否则如果人人都一直心安理得地伸手要票,那么哈尔滨的演出市场就没救了。为此,有家公司在宣传时,还曾特别克隆了黄健翔的“经典解说”赞美买票人。

  如今,许多演出商表示,之前的忍痛烧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不赠票,再加上组织者周密的安排,媒体的大力宣传等,相信哈尔滨演出市场的春天不远了。”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