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我国对重大心脏疾病联合攻关 哈埠专家任首席科学家
2007-07-19 20:21: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聂松义 杜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9日电(聂松义 陈英云 记者杜筱) 我国将对重大心脏疾病的防治开展联合攻关。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著名药理学专家杨宝峰教授,在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研究、973重大基础课题前期专项研究完成基础之上,借助市科技局、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再攀科研高峰,经过艰难的申报历程,终于日前摘获了一个拥有3000万元经费的973项目,将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我国重大心脏疾病发病和防治基础研究。据悉,以首席科学家身份摘获973重大科研项目在我省尚属首次。

  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人数近300万,约占我国人口总死亡率45%,是国人健康"头号杀手"。其中,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近千万,确诊后四年病死率仍高达50%。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约60万。50%心力衰竭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国家每年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高达1300亿元人民币,其增长速度接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倍,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本项目选题瞄准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研究的前沿领域,抓住目前制约我国心脏病治疗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计划通过5年联合攻关,达到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实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关键理论上的突破;建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早期预警体系,并提出新的有效干预策略,提高我国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阐明国人右心衰竭的机制,建立右心衰竭的诊断和防治标准;培养一批国际一流、具有创新能力的心脏病领域科研人员,提升我国心脏病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与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预期目标。

  本项目整合了全国从事心脏疾病研究的主要优势单位,包括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重点学科,并集中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包括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汇集了心脏病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包括遗传学、临床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专家。参与单位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该项目的成功摘得,彰显了哈医大在国内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地位。

  本项目结合国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病特征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病因学、发病机制及防治三方面提出了八个子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国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样本库,筛查不同原因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致病基因、易感基因以及生物标记物,阐明机制,为建立预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建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动物模型或利用筛查到的致病基因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心力衰竭包括国人易患右心衰竭的重构机制、代谢凋亡机制和炎症免疫机制,研究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启动机制,阐明恶性心律失常的细胞分子机制;针对机制研究中发现的新靶点,研发新的治疗药物,并结合发病机制提出防治策略;研究内源性心肌保护机制并提出新的保护措施;建立心力衰竭致猝死样本库,筛查猝死生物标记物,利用已有的和新发现的生物标记物以及新发现的易感基因,建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预警体系。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于深入揭示心脏疾病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为重大心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和新措施。

  据杨宝峰教授介绍,本项目强调源头创新,将阐明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由代偿向失代偿转化的关键调控点,深入舒张性心力衰竭和右心衰竭机制研究,探悉恶性心律失常电活动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发现新的关键靶点,并通过对新发现关键靶点的转化研究,带动相关医药研发领域的进步。本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高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每年可使数百万心脏疾病患者受益,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