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4日电 22日,有哈市市民向记者反映,一伙人正在省博物馆正门两侧扒“窟窿”。记者当日了解到,博物馆这座百年历史建筑又遭墙体破坏,建筑物上已扒出两个采光井,并在立面半地下位置掏出了四扇门。23日,该馆负责人称,这样造几个门市就是为了出租挣钱。
违法工程露了馅儿
22日是星期天,一些逛街的市民纷纷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省博物馆门前正在偷偷摸摸地挖“窟窿”。记者马上赶往现场,看到省博物馆正门两侧沿半地下方向,各被挖出了一个十余平方米的采光井,每个采光井下部的建筑墙体还被开出了两扇门。有市民对记者说,这两天就看到这里地面蒙了编织布,在私下施工,没想到真会有人大胆扒开保护建筑。
据了解,省博物馆建于1906年,原为莫斯科商场,砖混结构,属典型的艾尔诺贝新艺术风格,是国家一类保护建筑,也是哈市城市地理坐标。当日下午,记者看到有执法人员来到了现场,制止了违法工程的继续进行,并在寻找省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一些市民担心地说,扒了就难再恢复了,红军街一侧就有四个这样的采光井,都成了商铺。
博物馆咋成这样了
23日9时,记者再次来到了省博物馆门前,看到两处新扒的采光井已经被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掀开遮盖物,可以看到这两处“门脸”工程都已经完成,上下连通的水泥台阶也都抹好了。记者绕着这栋建筑走了一圈儿,发现迎街部位都被出租出去了,墙体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匾。红军街一侧不知何时扒出半地下门市,有两个正在出租经营,两个则闲置着。
有两名小学生要到博物馆内参观,他们的家长领着他们找了一圈儿,才发现最陈旧的几个门就是入口处。家长们不解地说,他们是从鸡西来的,没想到省博物馆竟“埋”在一片商铺里。“这里是全省闻名的文化场所和教育基地,咋就成了这般模样?”博物馆的门开了,几名家长领着孩子进去不久就出来了,他们抱怨门票太贵了。
“以商养文”是无奈之举?
几经寻找,记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入了位于省博物馆正厅的一个“贵宾室”,这里就是该馆馆长的办公室。馆长答复记者说:“我们现在已经停了。”他告诉记者,扒这几个门是按消防部门的要求进行的,并得到了审批,但当记者要求看看有关批件时,他却说是下面人办的,始终没有拿出“证明”。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像博物馆这样的保护建筑,做出任何改动都要经过多部门批准。
说到红军街一侧早已扒成的门市,这位馆长说效益挺好,租的人很多。“我们的经费很紧张,这样做也是为解决一些困难。”他坦言,门前新扒两处采光井,目的也是多形成几处门市,出租挣钱。
我国《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属于对外公共文化场所范畴的所有场馆均不允许挪作他用。然而,省博物馆的情况在哈市各文化场馆中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很多场馆都存在场地外租现象。门票钱和财政的投入连举办大型展览的费用都不够,有人说这是“以商养文”的无奈之举,实际上“文”并没有被养大,反而被淹没在“商海”之中。
据了解,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类保护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危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危害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23日晚,规划部门对省博物馆违法施工一事进行了现场执法,责令相关责任人对挖成的采光井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