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科技日报:梦想多多创新多多——记三精制药股份公司
2007-07-25 15:42:53 来源:科技网  作者:王超 徐光胜 李丽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5日电 题:梦想多多创新多多——记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公司

  近两年来,中国的医药界“地震”频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要人命”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事件余波未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金批文”又举国震荡,期间伴随着的是一次次的行政性药品降价、打击商业贿赂……这一波波的“惊涛骇浪”,不光让老百姓谈“药”色变、心有余悸,更让众多医药厂家销售额大幅度下滑、陷入困境、苦不堪言。

  但在如此背景下,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却稳中有升,极不“合群儿”。始建于1950年的三精制药,经过57年的历史积淀,如今已从一个单一剂型的小药厂,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商贸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化综合制药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额近30亿。“三精”品牌成为哈尔滨市收获的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据2004年权威机构认定三精品牌价值无形资产已高达40.03亿元。

  哈药三精,多数人都是从高频率的广告中知晓的。究竟什么才是三精发展的真正动力?

  7月的哈尔滨骄阳似火,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工业新区的三精新家,希望为读者揭开广告神秘面纱背后一个真正的三精制药、一个进入了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三精制药、一个拥有着豪气冲天创新梦想的三精制药。

  曾经的痛不曾忘

  三精制药的前身是哈尔滨制药三厂,是黑龙江省最早的专业化生产水针剂和国内最早引进国外水针剂一连机生产设备的企业。1968年,原哈药三厂推出了第一个名牌产品———“向阳牌”人参蜂王浆口服液。

  初试啼声,效果显著,几年时间,“向阳牌”人参蜂王浆享誉全国,供不应求,甚至远销到多个国家,“向阳牌”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代医药类名牌产品。

  但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上世纪80年代,“树大招风”的人参蜂王浆引来了一大群仿冒者,一时间,国内众多仿冒的人参蜂王浆产品“蜂”涌而起,正宗的“向阳牌”人参蜂王浆市场份额遭到挤压,货品大量积压……

  此后,哈药三厂打假多年,筋疲力尽,却依旧打不出什么名堂。风光无限过后,企业开始亏损,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其它问题也一并浮现出来,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痛定思痛,哈药三厂开始探究伤痛的根源。

  1994年,三精制药迎来了命运的重要拐点。在厂里工作近10年,平均年龄30出头的一批大学生开始“掌舵”。“舵手”,正是1983年入厂,从工艺员、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几乎扮演过厂里所有角色的学者型企业家———姜林奎,他正是现任哈药集团总经理、三精制药董事长。

  姜林奎上任伊始,就开始针对哈药三厂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不重视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病根”对症下药。蜂王浆的惨痛教训让他意识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决不能长期依靠一两个品种“单枪匹马打天下”,必须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创新,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那一年,三精制药的经营理念开始转变,“创新为魂”开始在这里落地生根。

  超前一小步前进一大步

  姜林奎被誉为制药界的“黑马”。

  2005年,他荣获了“中国首届青年企业家创新金奖”,三精制药的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双黄莲口服液、司乐平4个年销售额过亿的产品,也均是在他的带领下研发的。

  他带领三精的首次创新,来源于一次市场调查。

  那时,姜奎林的身份是总工程师,他在针对钙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时发现,中国人缺钙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儿童。由于很多儿童还不能咀嚼钙片进行补钙,而医生为了更有效地给孩子补钙,就把三精生产的瓶装处方注射剂不经任何处理直接给孩子口服。注射剂口感涩,钙含量低,而且人们通常是用硬物把注射剂的瓶口打碎让孩子直接服用,处理不好很容易喝进玻璃碎屑,非常危险……

  种种弊端触动下,姜林奎思路一转,为什么不研发让孩子们爱喝、安全而且钙含量高的口服液呢?

  研发,谈何容易?彼时企业仍负债累累。不研发,企业又如何突围?艰难的抉择之后,三精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能解决含钙口服液的超饱和溶液的稳定性?

  试验,失败,再试验,经过与国内外许多知名医学家、化学家的多次探讨,数百次的坚持之后,1991年,课题组终于攻克了钙含量达到10%%过饱和溶解的难题,推出了“中国儿童补钙第一药”。

  凭借着药准字号的品质,凭着含量高、易吸收、口感好溶解的离子钙,以及适合婴幼儿、老年人服用等优势,三精制药的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迅速风靡全国。如今,该产品已占领了全国口服液补钙产品的90%%左右的市场份额。

  “创新与不创新,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关键技术,企业的成败也就在于此。”对此,姜林奎感触很深。

  觉醒的创新意识一发不可收

  中国医药行业跟风盛行。在三精葡萄糖酸钙的带领下,全国上下再次掀起了补钙高潮,而三精绝不会让当年人参蜂王浆的惨剧重演!

  因为,已经觉醒的创新意识,从此一发不可收!

  姜林奎带领团队再次走入市场,倾听市场需求。全国妇幼保健院的一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孩子的缺锌现象也很普遍,但补锌产品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于是,三精又将下一个创新目标瞄准了补锌。

  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以及三精人对创新的执著,三精很快在市场上推出了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并再次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了“绝对第一”的位置。

  与此同时,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也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行进在不断的“变身”之中:即将推出含水蜜桃、草莓、橙味等一系列水果口味的葡萄糖酸钙,三精正以不断地创新为中国孩子提供更多、更美味的选择。

  创新之路没有穷尽,创新的境界也在不断升华。

  “三精抢仿司乐平”的故事,显示出了三精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历史使命感。

  司乐平是三精抢仿国际知名公司葛兰素的一种降压药,当时,中国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而国外进口药降压药昂贵,7块钱一片,普通百姓往往无力承担。

  能不能让这种降压药实现国产化?

  能不能为中国高血压患者提供同样质量的廉价药品?

  作为民族医药工业的老牌国有企业,三精立志要为民族医药工业争口气。当时,葛兰素公司已在国际上申请了医药行政保护,仿制其药品相当于是进行国际竞争。幸运的是,三精此举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认可和支持。

  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三精成功抢仿出了国家二类新药司乐平,打破了进口药品的价格壁垒,将价格降了一半。同时也收获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长特别奖、省政府重大效益奖等荣誉。

  接着,凭着这股勇往直前的劲儿,三精创新研发的新产品在占领市场的医药战场上屡创佳绩,最终实现了从1994年负债累累到如今年营业收入逾20亿元的华美转身。

  2005年,公司投资近亿元建成的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研发中心拥有100多套国内外最先进的试验设备、检验仪器和中试设备,完全可以与国外接轨,具备了与国外联合创新研发的平台条件。

  打假打出的“蓝瓶战略”

  “创新就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精制药的领导班子集体对创新的体会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稳操胜券,一定要有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不光体现在研发创新上,营销上的创新同样必不可少。

  于是,“蓝瓶战略”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三精的葡萄糖酸钙迅速占领市场后,令很多跟风者眼红,仿冒品层出不穷,直接结果是对正品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和市场分流。

  绝不能让蜂王浆的悲剧再次上演,这次,三精选择了主动出击:抛弃国内市场惯用的白瓶,独创蓝瓶来保护自己的品牌。

  刘春凤副总经理向记者详细解读了“蓝瓶战略”奥妙:国内绝大多数生产药用玻璃瓶的窑炉,装入的都是白色或棕色处方配料,要想换为其他颜色,至少需要几十万元的成本,这对仿冒小企业来说代价不菲。

  经过和国内最大的玻璃制品公司研究论证后,三精开始投入生产史无前例的蓝色药瓶,同时已经为蓝瓶申请了国家专利。结果是,假冒品无瓶可“冒”。

  如今,三精的蓝瓶口服液产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蓝色也成为三精独有的品牌标志。

  目前三精制药口服液车间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口服液生产基地,年销售口服液剂型产品13亿支以上。为了增强

  成本优势,三精于2005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投资组建了哈药集团三精大庆玻璃工业园有限公司,三期工程顺利完成后,

  这里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璃瓶生产基地。

  产业链成功延伸至上游,增强了三精自身的竞争力,小小的打假蓝瓶,让三精尝到的甜头儿还真不少:“蓝瓶战略”构筑了三精制药的竞争壁垒,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地位,成功开创了一个“口服液蓝瓶时代”。

  创新与梦想齐飞

  “中国医药行业要想摆脱做世界医药加工厂的命运,必须创新,否则只能屈辱地活着,人家吃肥肉,我们吃残渣剩饭。”姜林奎说这话时语气决绝而坚定。

  他告诉记者,经过57年的积累,三精已经告别了昨日的“人参精、鹿茸精、五味子精”的含义,开启了“精益求精做人,精益求精做事,精益求精做药”的崭新时代。今后三精发展的支撑点要建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上。在2006年营业收入21亿元的基础上,三精要依靠科技创新在未来几年发展到30个亿,再过多年要达到50个亿!

  三精人的创新梦想远大:研发世界独创的药品!让民族医药工业屹立于世界医药强手之林!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