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6日电 26日,记者来到位于祖国北陲——漠河县漠河乡北红村小学,看到一位身着军装、高大魁梧的解放军战士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他就是驻漠河边防某部战士宋洪举。入伍两年来,宋洪举主动要求到偏远闭塞的山村小学义务支教,一条将近3公里的山路,他来来回回走过上千遍。2007年2月,他被大兴安岭地区评为“感动兴安十大杰出人物”。
贫穷:他坚定了义务执教的决心
宋红举老家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贫穷的山村,贫穷就像一只无法挣脱的影子,形影不离地跟随着他。
2005年,宋洪举真的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江西南昌理工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但面对1万多元昂贵的学费,宋红举无奈中选择了放弃。2005年12月,宋洪举入伍来到了祖国北部边陲,一个比他老家更穷的山村。当宋红举看到这个山村学校时,心里漾起一种别样的情绪。一个义务支教的念头在宋洪举的脑海里埋下了种子。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义务支教的想法向连队指导员和盘托出,经部队党委协调地方部门,特批宋洪举为北红村小学教师。
责任:他挑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宋洪举担任北红村小学的思想品德、英语、体育和音乐课。由于连队没有长电,宋洪举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买来蜡烛,给学生批作业。大兴安岭的冬天向来就有“月芽尖嘴,冻死小鬼”之说,数九寒天,气温降到零下40多度。每次到了学校,他的眉须、帽檐挂满了白霜。有时刮起寒风,打得人睁不开眼,赶到教室,脸都冻得失去了知觉。
宋洪举总共带了24个学生,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二年级学生刘颖建,性格内向,接受能力非常慢,同样学50个英语单词,别人能记住40个,他只能记住4、5个。沉重的自卑心理让刘颖建更加自闭和孤独。每天下课后,宋洪举都要把刘颖建叫到办公室单独为他补课。在宋洪举的精心培育下,刘颖建逐渐找回了自信,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二年级期末考试,他的英语得了94分。判完刘颖建的考卷,宋洪举欣慰地笑了。
“教书更要育人。”这是宋洪举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思想品德课,他教育学生要守纪律、懂礼貌;音乐课,他教学生唱“八荣八耻”歌;体育课,他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休息日,他带领学生到孤寡老人家里做好事。宋洪举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一位村干部说:“自从学校开了思想品德课,孩子们变了,自私自利的少了,乐于助人的多了。”
爱心:他赢得孩子们的真情回报
对学生深深的爱,缘于对教书育人的崇尚。去年4月的一天,宋洪举正在教研室备课,突然一名男子闯了进来:“宋老师,我是单丽艳的父亲,我想让单丽艳退学,家里太困难了。”还有不让女儿上学的父亲?“不行!”宋洪举坚定地说:“她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没有学费我可以替她交,学习用品我可以给她买,让她退学等于毁了她的前程!”看着态度强硬的宋洪举,单丽艳的父亲不吱声了。单丽艳的父亲走后,宋洪举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们真穷呀,穷得连书包都买不起,上学只好提着一只方便袋。全校24个学生,共用一本英语教材。有的学生作业本正面写完了反面写,反面写完了再练毛笔字,直把本子揉得稀烂。看着和自己童年一样艰苦的孩子,宋洪举的心中升起丝丝的苦涩。
去年老兵复员前,宋洪举看到老兵打包的时候,把一本本没有用完的旧笔记全都当作垃圾扔掉了,心里觉着太可惜了。于是,他把这些本子从垃圾堆里找回来,把没用过的空页撕下来,装订成各式各样的小本子,然后带到学校送给家庭困难的孩子。接过本子,孩子们像得到宝贝一样摸了又摸,看着孩子们喜出望外的神情,宋洪举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宋洪举的津贴费每月430元,每月他都拿出一份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两年来,给孩子买了多少学习用具。哪个孩子缺铅笔,哪个孩子没有本子,哪个孩子丢了橡皮,宋洪举都会慷慨解囊。钱虽不多,但表达的却是“兵”老师的一片真心。
宋洪举的真心付出,赢得孩子们的真情回报。去年教师节那天宋洪举收到了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贺卡。这些贺卡都是用玉米、毛线、树皮、小麦、各种书的封皮做成的,看上去虽然有些粗糙和土气,但那是孩子们对宋老师的真诚祝福。“宋老师,您辛苦了!”、“宋老师,我爱你——”、“宋老师,祝您天天快乐!”……读着孩子们真诚的祝福,宋洪举的眼睛湿润了。2006年,宋洪举被漠河县教委表彰为“优秀教师”,他也是县里表彰的唯一不是正式教师的优秀教师。2007年2月,宋洪举被评为“2007感动兴安十大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