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为了一名普通战士的生命
2007-07-29 06:34:5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高巍 张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 护士们经常陪着谢允波交谈散心,十年的特别护理让医护人员和这位小战士建立下亲人般的深情。

 

  在建军80周年前夕,解放军211医院神经外科收到一封来自安徽省荣军医院的“家书”,祝科里的医护人员节日快乐。说它是家书,因为信中的主人公谢允波的第二次生命是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给的,他们之间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为了这名普通士兵的生命,他们共同努力了整整10年。

  1995年年底,谢允波终于如愿以偿当了兵。他是特训营的机枪手,被评为优秀战士。1997年9月,在一次夜班站岗时,他倒在了岗位上。经诊断为恶性脑胶质瘤,命悬一线……

  谢允波家住安徽省阜南县焦坡镇杜营村,性格内向的他1994年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市棉纺厂打工。1995年冬季征兵开始,从小就渴望当兵的谢允波放弃了月收入近千元的工作回到家乡参加体检,12月中旬,他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绿军装,来到哈尔滨郊区的“老虎团”当兵,他训练刻苦,很快就成了特训营的机枪手,1996年,因训练成绩突出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1997年9月19日,小谢夜间站岗时,突然感到头晕,并出现头疼、呕吐等症状,晕倒在岗位上。班长柴存良和几个战士连夜带着小谢来到211医院,经专家诊断,谢允波患的是三脑室恶性胶质瘤。当时任神经外科主任的赵德才说,谢允波的恶性脑瘤长得特别深,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70%-80%,不手术,只有几个月的活头;如果手术不仅危险性大,且以后也极易复发,并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延续生命也就五六年的时间。由于手术的风险大,部队领导特意从安徽老家将谢允波的父母接到哈尔滨见儿子“最后一面”。经过6个多小时的手术抢救,医护人员终于从死神手中抢回了谢允波的生命。

  谢允波的病情得到了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原任团政委的朱本林几乎天天都到医院,忙前忙后地帮助协调各种事宜;团里为减轻医院的负担,专门从谢允波的连队每月抽调一名战士和一名军官做陪护。逢年过节或到市里办事,团里的各级领导都忘不了顺便去医院看望小谢;连队战友得知他家庭困难,自发地捐款1300元送到医院,并专门在电台点播了歌曲祝战友早日康复;曾任谢允波排长的王乐帅、国海龙多次向家乡的亲友求援,搜集了40余条治疗恶性脑瘤的信息及偏方送到医院……

  1998年5月16日,211医院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看着谢允波在父亲的搀扶下终于蹒跚着迈出了8个多月来的第一步,无不喜极而泣。为了这一天,他们努力了240多个日日夜夜……手术后的谢允波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像植物人一样躺在了病床上,失去了记忆,也分不清白天黑夜。由于颅压太高,他经常头痛得大喊大叫,还时常发烧说胡话,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胃管、尿管、氧气管、输液管,粗粗细细的管子维持着他年轻的生命。神经外科为他专门成立了一个抢救小组和特别护理小组,24小时监护他的情况,小组成员是全科的医护人员。

  护士们轮流每一小时对谢允波的瞳孔、呼吸节律、脉博、体温等进行监测,保证每分钟都有眼睛盯着谢允波。术后第二天,谢允波出现了肺部感染,发烧40℃,情况相当危险。为了给他降温,值班护士用温水给他擦了一夜。每天护士们不仅要为他打针、按摩,还要给他接屎接尿、翻身、擦身。最让护士们头痛的是,她们要忍受谢允波不定期的打闹和哭叫。那段时间,当时的护士长范建华怕他晚上头痛打滚,就主动承担了晚上的护理工作。她白天上班,晚上就坐在床边看着谢允波,困了就用手抱着他趴在床边眯上一觉。一次,谢允波半夜头痛,一把抓住了趴在床边睡着的护士长的头发。被惊醒的护士长强忍着疼痛,不停抚摩谢允波的脸颊帮他恢复平静,失去意识的谢允波硬是拽掉护士长一绺头发。

  为了帮助谢允波恢复记忆,不管他听不听得懂,护士们经常给他讲部队的事儿。经过1个月的努力,谢允波渐渐清醒,但是他的情绪却时好时坏。清醒时他还记得连长给他戴过大红花,记得和战友一起在马家沟清淤时,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曾送过他一根冰棍。发起烧来,他不但拒绝吃饭,连药也不吃,还撕扯自己的衣服、头发,拔掉输液的针头,并冲着护士大发脾气,撵护士走,痛哭流涕地寻死觅活。一次,年轻护士韩宇喂他吃饭,他不吃反将饭吐在韩宇的身上和头上,看到有人进来,他就忙抢过饭碗紧紧地护在胸前,高喊着说韩宇要害他,弄得自己身上、床上都是饭菜。韩宇耐心地劝慰他松开手中的碗,帮他换下弄脏的衣服和被褥后,才含着泪清理自己……

  为了帮他恢复肢体功能,主任吴景文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都要到谢允波的床前看一看,并坚持天天给他针灸,指导他进行功能锻炼。护士们每天给他做两次,每次半个小时的关节按摩,按摩从脚趾头一直到手指头。曲超法和李健等医生也经常跑到病房仔细询问谢允波的病情,谢允波成了神经外科的小弟弟。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允波历经了大小16次抢救、8次穿刺,多次化疗、针灸、辅助治疗,终于在1998年5月16日,在他父亲谢丙学的搀扶下蹒跚着迈出了8个多月来的第一步。谢允波8个月来第一次笑了,医护们却哭了。他们是为8个月来的努力换回一个年轻战士的生命而哭。

  在松花江边、索菲亚教堂、欧亚之窗、中央大街,你或许曾看到过几个男女军官推着一位坐轮椅的战士,谈笑间,浓浓的亲情令人心动……谢允波在211医院神经外科一住就是10年。据科里的老病员回忆,谢允波家的经济比较拮据,母亲独自在家种几亩薄地勉强糊口,小弟弟在外打工。谢允波看病吃饭都是军免,而父亲谢丙学在医院护理儿子,生活费是要自己负担的。他就和儿子同吃一份饭,每天都是儿子吃剩下了他才吃。护士长王爱军看不过去,就自己掏钱给爷俩买吃的,还给谢丙学安排了一个晚上保洁的工作,每个月有600元的收入。10年间,不管爷俩有什么需要,科里都想办法满足。后来就连谢丙学吃饭看病都是科里负担,护士长和主治大夫还常把家中的衣服拿给他穿。

  漫长的恢复期、枯燥的医院生活,让性格内向的谢允波情绪非常低落。他经常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对于每天例行的康复训练,也不太配合。他总说:“我是个废人,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你们别费劲了。”为了排解谢允波心中的苦闷,护士们成立了心理护理小组,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关爱着谢允波,她们就像照顾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他关怀备至、精心呵护。谢允波的床头柜上总是摆满了护士们精心制作的精美礼物,赵洪英等护士还时常给他从家里带来虾仁、炸酱、牛肉等食品,给他增加营养。在谢允波的病房里,时常会传出护士们为他读报、讲故事、唱歌的声音。天好的时候,护士们还推他到医院的花园里散心,给他讲一些病人如何战胜病魔的故事。为了增强谢允波对生活的信心和坚持康复训练的勇气,科里还坚持用节假日时间带谢允波走出医院散心。一个无法自理的病人要想离开医院、到外边走走是非常困难的。每次出门,科里都要专门找车,用轮椅推着谢允波,上下车都要有人抬,还要有专人护理他。一个小战士出次门,排场可大了,前后四五个人跟着忙活。10年来,松花江边、太阳岛上、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欧亚之窗、兆麟公园等哈尔滨的著名景点都留下了他们军绿色的身影。

  令人欣慰的是,在战友的关心、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和谢允波父子的努力下,谢允波除右腿活动受限外,其他肢体已可以自主活动,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他的病情逐渐好转,长在他脑部的恶性胶质瘤也奇迹般地从未复发过。医生说,本以为谢允波活不过6年,但是他的脑瘤这么长时间没有复发,真是个奇迹!

  考虑到谢允波病情已经稳定,谢家父子在外10年没有回过家,今年5月末,医院领导与安徽省荣军医院联系,将谢允波转到该医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一切费用仍由部队负责。这让谢允波离家12年后,第一次看到了妈妈。尽管谢允波现在已脱下军装回到安徽,但是211医院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还经常与安徽荣军医院交流谢允波的病情,他们说,如果需要,为了这位战士的健康,他们愿意继续努力,10年、20年也不怕……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