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东北农大八一农大毕业生成为黑土地农业科技当家人
2007-07-30 10:25: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30日电 “一手出品种,一手出论文。”——这是我国著名遗传育种家、教育家、全国劳模,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黑龙江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金龄教授,在50多年前确立的办学理念;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省第一位获2006年CCTV年度三农人物奖的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在上任之初向全院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号召与要求;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心声。透过这共同的呼声,我们的视野中走来一群情系“三农”、志在为振兴地方经济而努力奋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透过这响亮的号召,我们看到一个个走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龙江大地上开花结果:从改变我省玉米市场命运的龙字号系列新品种,到令我省水稻创出世界奇迹的高寒地区旱育稀植高产技术;从覆盖全省所有县市的院县科技共建,到被教育部农业部高度赞誉的“村村大学生计划”;从东农学子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的骄傲,到粮食总产由不足200亿斤突飞猛进到700多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大幅增长的巨大变化……

  回眸过去,我们很难历数农业科技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每一份贡献,但攫取其中的一个个亮点,足以记忆这段历史,重温这份辉煌——

  以科技解“三农”难题

  富锦市高家村原来是个十年九不收、只见姑娘出不见媳妇入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1989年,东北农业大学派出十几位专家到高家村蹲点,设立“三江平原水稻综合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助其脱贫。10年间,平均年龄61岁的专家组成员,人均驻点8个月,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村民落后的生产观念,传递着科学的致富招法,硬是让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如今,高家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就达到了5000元!

  拜泉也曾是我省有名的贫困县。在与东北农业大学联手共建“两高一优”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工程后,学校先后派出6个院系的14位教授、副教授深入基点。针对实际研究出五大作物高产优质栽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模式,研究建立4个生态经济区的立体开发模式,六年不间断的蹲点实践,分两步使拜泉县走上了种、养、加良性循环之路,共创经济效益12.6亿元;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也成了全国样板。

  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农业大学“七五”期间通过良种推广,就为我省地方创造经济效益26亿元。学校“八五”期间,每年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九五”期间,每年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十五”期间,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建校以来,共培养农业人才近8万人。受益农民累计过百万——因“三下乡”活动成效显著,连续16年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作为一个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是东农一贯坚持的办学宗旨,”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世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把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是时代给每一所大学提出的课题,实践证明,这既是办学的宗旨,也是办好学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农业大学之所以在省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就是因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在市场供求和竞争格局均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我省农业科研领域的另一尖兵团——省农科院也应时推出全新的科技帮建工作。主动提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弱县建立科技共建对子,通过建示范园区、设专家大院、帮建致富项目、派驻科技县长等措施全方位地扶持弱县农民增收、县域发展。从2003到2005,院党组带领农业专家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第一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破解“三农”问题。三年中,在十弱县建设的10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在乡镇建设的98处科技示范园,每年都吸引20万人次农民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园区示范,各县种植品种“多乱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弱县累计增产粮食16.69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3.3%。三年中,农科院在十弱县共实施科技致富项目98个,有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项目运作,帮助项目区农民年户均增收2431元。

  为培养农垦事业急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创办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原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始终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共为我省垦区培养、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29000多人次;目前,垦区90%以上的管理和技术骨干,都出自该校。上世纪80年代,该校组织植保、机械、耕作栽培、土壤肥料等多学科开展大豆栽培技术的联合攻关,历经5年研究推出了全国应用面积最大、推广省份最多、取得经济效益最高的大豆栽培技术——“大豆三垄栽培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期间国家重中之重推广项目。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垦区成为我国唯一能与美国大豆抗衡的大豆产区的坚强后盾。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这难以数计的科技改变命运的灿烂笑容背后,是一个特殊的高知群体。没有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和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凭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情感,没有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把一篇篇科技兴农论文写满龙江大地,这所有的辉煌都无从谈起。

  在毕业实习时就参与了我省水稻“旱育稀植”和玉米“大双覆”科研攻关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魏湜对此感受颇深。他说,每一次面对农民渴求知识、渴求帮助的神情,都激励他立志:光在学校当教授不行,必须到农民中间当教授,到市场大潮中当教授,这才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方向!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和许多同命运的人一样都有下放农村劳动的经历。那异常艰苦的生活让他萌生了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念头,更坚定了以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农民兄弟摆脱贫困的决心。

  从拜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王金龄为师,到成长为农学院院长、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优秀教师,几十年来,魏湜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大地的丰收潜心钻研。仅“十五”期间,就成功培育并推广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优质新品种20多个,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省农科院副院长苏俊,也是这特殊的高知群体中的一个。

  从1977年放下锄头考进大学,30年中,他亲历了农民极端艰苦贫困的生活,也见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伟大力量。他告诉记者,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培养断层,所以他们这些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分到工作单位后多得到了重用。他刚分到省农科院工作,就被安排给最有威望的老先生当助手。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苏俊受命于危急之中,参与国家玉米育种攻关课题。当时,正是我省玉米因缺乏当地主栽品种、大量越区种植吉林甚至辽宁的品种而导致“水苞米”问题突出。“两层皮一个脐,中间夹着小冰仁。”这是对当时所产玉米的形象比喻,因成熟度不够而含水过多的我省玉米,每公斤的售价只有0.4元还卖不出去,面积缩减到3000万亩以下,农民自嘲“种玉米就等于锻炼身体”。

  从那时起,苏俊就抱定玉米育种与高产攻关,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几年来,从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创造开始,苏俊和他的课题攻关组先后育成龙单13、龙单16等20余个适合我省地域气候特点的玉米优质高产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近亿亩,单品种创下推广面积800万亩的好成绩,彻底改变了我省没有地产玉米主栽品种问题,使玉米在我省的种植区域从一、二积温带扩大到全省各地,平均单产突破500公斤水平,亩效益高达300元以上,直追水稻。目前我省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5400万亩,已经超过吉林成为全国第一玉米大省。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