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家装市场庞大产业队伍混战一处谁来整编
2007-08-01 13:31:5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宝林 吴利红 孙佳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日电 题:家装市场庞大产业队伍混战一处谁来整编

  这是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在哈尔滨有经营实体四五千家,从业人员数以十万计;这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劳务群体,暗藏着“潜规则”、“宰客术”,法规滞后,管理缺失,导致纠纷不断——

  哈尔滨市民李先生买了一套房子后想装修,却不知找谁好。找正规家装公司,觉得收费太贵,去街上找零工,又怕质量得不到保证。咨询了几家装修公司,相互间报价相差很大。这让他左右为难。

  李先生的这种顾虑,其实也正是许多市民在装修时表现出的一种共同心态。其根源,是当前家装市场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无奈现状。

  5千家公司+5万“游击队”分食家装市场大蛋糕

  在哈尔滨市一家新入住的小区内,装修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进进出出的装修工人当中,有身穿印着“某某装饰”制服的公司人员,也有一些从街上找来的临时工。然而在业主们眼中,这些人都是“搞装修的”。若说差别,只不过收费有多有少。

  据哈市室内装饰协会估算,哈市的家装公司数量接近5000家,上规模、经营比较活跃的有1000家左右。这些公司大多在工商部门注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设计人员、施工队伍及一定的管理经验。除此之外,还有一支庞大的街头家装大军。他们大多分散在马路边,举着“贴砖”、“刮大白”、“木工”等牌子等待雇主上门,还有一些人则平时各干各的,有活儿就凑在一起。如果说装修公司是“正规军”,那么,这些零散的家装劳务就好比是“游击队”,人数少说也在5万以上。

  据了解,哈市家装业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住宅商品化,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利润空间的朝阳产业。许多人瞄准了这个商机,招兵买马成立公司搞装修,一些城里的下岗人员、进城农民工也参与进来,几个老乡凑到一块,拿着锤子、锯子到大街上接活儿,照样不少赚钱。

  业内人士估算,近两年,哈尔滨市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都在200万平方米左右,新进户居民至少3万多户,如果按每户装修花费5万元计算,也有近20亿元的市场份额。这吸引各路人马一哄而上,家装队伍由此日益庞大。

  记者在南岗区会展中心几个楼盘附近看到,一些装修公司的宣传员在售楼处门前散发传单,其中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谈话中了解到,他们是某中专毕业的学生,几个人合伙儿成立了一家公司,由于初来乍到,还没揽到活儿。

  诚信缺失人才匮乏恶性竞争给行业发展蒙上阴影

  随着家装市场争夺的日趋激烈,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引发了许多纠纷,损害了行业整体形象。来自消协的信息显示,家装方面的投诉正呈逐年上升势头,涉案金额多,处理难度大。

  李先生家在装修时,通过工头找了几个人。包工包料,收费挺低。但收工后没多久他就发现,柜子开裂了,地板也鼓了起来。检查后发现,由于铺装时没仔细测量,钉子打在了供水管上,只有拆了重铺才行。李先生打电话找那几个施工人员,对方一开始说负责,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了。对此李先生毫无办法,因为当初连合同都没签。

  装修“游击队”让图便宜的业主交了不少学费,然而一些正规装修公司的施工质量也很难让人满意。近日,一位市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儿:他与一家小有名气的装修公司签了装修协议。在施工时就发现工人活儿做得很粗糙,交付使用后不久,就发现卫生间墙砖不断脱落。经过与装修公司交涉后,对方退回了部分装修费用。事后他了解到,原来正值旺季,装修公司活儿干不过来,就把一部分活儿低价转包给了“游击队”,这种行为在业内也屡见不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许多家装公司已经意识到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但在“鱼龙混杂”的局面下,许多企业还是不能煞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品牌,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有的合同文本不规范,暗藏不平等条款;有的采购材料以次充好,收取回扣;还有的在工程结算时谎报测量面积、重复报价……这都让业主疑虑重重。

  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困扰家装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按有关规定,要成立一个家装企业,在人员配备上至少要“有室内装饰施工初级执业资格或相应的技术负责人,室内装饰(或相近专业)建筑结构、电气、概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人。”但许多家装公司的人员都未经过专业培训,有些是临时雇来的农民工。

  多头管理法规形同虚设行业协会缺乏影响力境地尴尬

  近年来,整顿家装市场的呼声一直就没停止过。

  建筑装饰行业专家赵兴武认为,家装企业无序经营与恶性竞争,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对整个装饰行业的伤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家装企业要守法经营,诚信为本,加强自身队伍管理,在服务、价格、人员培训等方面规范化运行,努力打品牌,实行差异化经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壮大,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早在2001年11月,建设部就要求加强装饰装修行业工人技能培训,并委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编制建筑装饰行业职业技能岗位标准、鉴定规范、试题库和培训教材,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如果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家装游击队”就没有生存之地了。然而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低、企业不合作等原因,这项措施迟迟得不到落实。

  按有关规定,家装公司在进行工商注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施工资质,但这一规定并未得到真正执行。装修公司数量飘忽不定,旺季突然遍地开花,市场不好时又自生自灭。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就是门槛儿太低,谁都能进来,于是短期行为盛行,恶性竞争。有些装修公司充其量就算得上一个中介机构,从市场上揽到活儿,再找人来干。

  黑龙江润恒装饰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家装企业。公司总经理关润柏对记者说:规范家装行业,政府和行业协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制订统一的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消费者也要支持和配合,不能只图价格便宜,还应看品牌重资质,那些低劣的、不合格的装修,会留下许多安全隐患,最终得不偿失。

  哈尔滨市室内装饰协会办公室主任于杰介绍,全市会员单位只有200来家,其中100家左右取得了资质。协会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经营者的观念是一方面,还有多头管理方面因素。如除该协会之外,哈市还有另外一家可审验资质的部门。

  据了解,针对家装市场的质量无标准、收费无依据、服务无规范、投诉无结果的“四无”困境,南方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的装饰装修管理办公室,强化行业管理,但目前,哈市还没有这一机构设置。

  “现有的审批制度不改革,协会就难免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家装业的混乱还会继续下去!”黑龙江省建筑装饰协会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