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电 他们用宇宙飞船圆了人们千年的飞天梦想,用机器人实现了人们解放双手的愿望。在这个通向未来的事业中,哈工大在默默耕耘着——
当人们为“神五”发射成功激动时,人们不会忘记那些托起火箭、飞船,并与之同生死、共命运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学子就是这样编织心中的航天梦,成就着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航天是一个高风险的试验,火箭是玩火的。火箭点火后,就是靠它固有的可靠性去完成使命。我们要确保每一次型号飞行试验的成功,必须要面对风险,承受压力,想尽一切办法,把风险降到最低。”从哈工大毕业后从事航天事业20多个年头的许达哲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那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许达哲参加过的大小飞行试验有100次左右。发射“神舟”号飞船,他5次都在现场,曾获发射试验成功“五连冠”。
然而高考之前,许达哲的生活与火箭、飞船扯不上一点关系。17岁中学毕业时,许达哲去了偏僻的农村插队。插过秧,栽过树,犁过田,耕过地,是农村里活跃的知青。3年后,国家恢复高考,他步行20多里的山路去考试,回村后又接着干农活。没想到通知书下来了,他竟以平均分在江西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哈工大录取。这些年来许达哲一直在茫茫戈壁上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时,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总装厂厂长;2001年发射“神舟”二号飞船时,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2002年发射“神舟”三号和四号时,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他作为发射队长带领飞行试验大队担负着“长二F”运载火箭和“神五”飞船两大系统发射活动的领军任务。
许达哲只是一个缩影。至今,还有40多名哈工大学子在酒泉工作着,是他们和所有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科研人员一起用自己的青春将酒泉基地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卫星发射中心。
从零开始攻关克难
不仅仅是在酒泉基地,在航天系统的各个院所、各个岗位上都有哈工大学子在默默耕耘着。
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参加高考的张凯峰就为神舟飞船中宇航员座椅的支撑问题做出了贡献。宇航员座椅需要一种有超常变形能力的高强轻质材料,他与北京卫星总装厂合作,利用超塑性研究的先进技术解决了材料方面的难题。同时,他还开发了超塑成型厚度分布控制技术,解决了大球底等部件厚度不均的问题。但是或许谁也不会想到,恢复高考之前,做出这许多科研贡献的张凯峰一直在工厂里当着名不见经传的小干事,是高考为国家选取了人才,也是高考为人才创造了机遇。
人们对太空的探索留下了数以亿计的空间碎片,这些漂浮在太空里的碎片为宇宙飞船等航天器的飞行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哈工大空间碎片高速撞击中心就担负着用特殊材料为航天器穿上“防弹衣”的科研任务。这一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就是1979年考入哈工大的庞宝君。高考令庞宝君从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为国家航天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老师。庞宝君说,起步的阶段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实验室,没有经费,他们是向学校借钱、借场地来做实验的。2000年哈工大承办了首届全国空间碎片研讨会,会上他们的科研项目引起了国内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重视,后来他们得到了国家拨款用于建设实验设施。庞宝君说,他一直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他一直在想着怎样才能不辜负国家赋予他的重任。现在,他已经在这方面培养了10余位硕士、3位博士,这些学生目前全都活跃在空间碎片研究的重要岗位上。
从零赶超拓展未来
在哈工大航空航天科研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哈工大机器人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2004年6月15日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机器人灵巧手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首届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展览会上引起轰动。据哈工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宏介绍,灵巧手还可以安装在太空智能机器人的胳膊上,代替宇航员到舱外的太空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的复杂作业,而无须宇航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太空。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迄今已经参加研发过70多个机器人了。李瑞峰是1984年考入哈工大机械制造专业的,当时的他只在科幻电影《未来世界》中看到过被艺术加工了的“机器人”。他说,做这个研发者,压力是很大的。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与他的老师蔡鹤皋院士一起为长春一汽做工业机器人的那段艰难日子。那时国家提出要研发有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并且要将这些机器人用到汽车生产线上。当时什么研究资料都没有,就是长春一汽的车间里有几台国外的机器人,但也只能到现场看着。顶着压力,李瑞峰和他当时所在的攻关小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做出两台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跟当时的国际水平差不多,并且通过了测试。此后,他们立了一个大项目,在那里又做了20多个机器人。
李瑞峰说,现在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需求很迫切。他86岁的老奶奶就问过他,什么时候可以设计一个机器人,为她做饭、收拾屋子。李瑞峰目前正在朝着研发老年陪护机器人的方向努力,如果这款机器人问世的话,它可能会成为家庭的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