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农机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2007-08-06 09:51:1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6日电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几年,我省一直在大力建设农业机械化,每年投入的农机购置补贴多达数千万元。农机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机电一体化发展到了智能化。这都对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由于我省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低、工作条件差,只能养兵,无力打仗,类似于水稻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育插秧标准化、水稻直收脱粒等难题还有很多。全方位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能力,成为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关口。

  推广系统线断网破

  据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任晓东介绍,农机技术推广系统是集试验、示范、技术引进、技术推广及培训为一体的推广网络。20世纪80~90年代,我省农机技术推广系统比较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健全,全省有农机技术推广人员3200多人。而且大多数推广站都有场库棚和农机具,实力比较雄厚。2001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将乡镇农机、农业、水产、畜牧等推广站合并,重新组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上90%下放给乡镇政府。由于机构整合幅度较大,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员的数量比改革前减少了30%左右,有的县甚至没有专职的推广人员。

  锐减的不只是人员的数量,还有质量。现有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技术力量差,非专业人员比重大约占了一半。据调查,在全省914个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208人,平均每5个站不到1人。有一个县级推广站实有职工20人,而年富力强的推广工作人员只有6人。改革后,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三权”在下,围着乡镇政府中心工作转,无暇顾及推广农机技术。

  推广人才后继乏人

  现有人员质量不高,后备人才又跟不上。据了解,目前很多职业教育的课程都围绕着城市发展需要而设置,农村急需的农机维修、种植、养殖等专业很少。此外,一些农技院校也开始向其他门类的职业学校转型。

  我省一所老牌农机职业学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世纪80~90年代,农机专业曾是该校的精品专业,一年招生数百人,有五六个班的学生。近5年,每年只招一个班40名考生,而且还经常招不满。现在,学校已不以农机专业为主,又开设了汽车维修、财会等很多热门专业。

  由于编制有限,非专业人员充斥着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加之乡镇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多年来,大中专农机专业毕业生很少被分到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大多数农机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农机企业,使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人才断档,后继乏人。

  推广技术仅在示范点上

  任晓东至今仍很怀念当年推广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的成功。在20世纪90年代时,他们在全省层层推广该技术,通过基层推广人员手把手地教农民,使这项技术贯彻到田间地头。当时推广面积达到8000多万亩,不仅使种子减少一半,产量提高10%,而且带动了农机装备和制造业的发展。

  如今,这样的成功太少了。任晓东叹息着说,现在因为缺少基层推广力量,我们失去了下乡的“腿”,使农民失去了最直接的指导老师,一些好的农机化技术也只能停留在试验、示范“点”上,而无法将其推广到全省这么大的“面”上。

  现有的推广人员也很难发挥作用。目前,大多数市县级推广站仅能维持人员工资,没有专项推广资金。另外,我省约70%的县级推广站技术手段落后,缺乏交通工具,还有部分乡镇推广站甚至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基本上是“背包站”,推广技术十分吃力。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