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王晓明正在献血。记者 苏强 摄
东北网8月9日电 穿“红马甲”的人是哈尔滨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组织的成员。从普通大众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半年献一次血,每一个月献一次血小板。不仅如此,他们还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宣传献血知识,为献血者服务。并且,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无偿的。带着好奇,记者专程走到他们身边,倾听了许多他们的故事。
志愿组织负责人王晓明
王晓明是哈尔滨轴承厂的职工,人很健谈,他一直试图用大量的言语来解释志愿者们的想法、愿望和做法,希望能让记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并理解他们这个群体。但是王晓明对记者的这种不理解似乎已司空见惯,他说:“不光你不理解,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王晓明认为,每一袋血都会挽救一条生命,尽管这么多年来,他从未见过他的血所救的人,但这些人真实地存在,并且真实地受益了。所以这些年来,他这个退伍军人一直在“八一”建军节、结婚纪念日、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去献血,用献血这件有意义的事来纪念这些有意义的日子。这也是所有献血者的一个共同特点。
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王晓明就想,自己是无偿献血者,最了解献血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而他正好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于是他就加入了这个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组织,并担起了负责人的重任。王晓明说,人们对献血的顾虑还是很多,他们来到血站,肯定心里还是有些不托底的。我们为他们倒杯水、引引路、说说献血对健康的好处,可以有效地缓解献血者紧张的情绪。献血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我们也可以一一告诉献血者,比如献血前要忌酒,而且不能吃鸡鸭蛋奶等食物,因为这容易令血液中的乳糜血氨酶升高。
有时王晓明还会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王晓明说,他以前和所有人一样,也很担心献血小板会被传染上疾病。所以他只敢献全血,一直不敢献血小板。直到有一天,他在中央大街看见哈尔滨市红十字血站站长柳堤在献血小板,他才萌生了要献血小板的念头。但他还是不放心,他用自己的摄像机,一点一点儿地拍下了血液采集的全过程。从无菌管到血液分离机,然后又从分离机中被分离出了血小板,最后输回体内的全过程。在确定整个过程都是无菌操作后,他才去献了血小板。此后,王晓明又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帮助更多的人克服了捐献血小板的心理障碍。
三星级志愿者刘金波
刘金波参加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组织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创下了服务时间超300小时的记录,因为这300小时他获得了年初由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颁发的服务三星级奖牌。刘金波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只要当班,就得凌晨3时从家出来,晚上12时才能回家。休息的那天,他就会来血站做志愿者,血站7时30分就上班,所以他还是要起个大早。
刘金波话语不多,人很朴实。他之所以会去献血,缘于他当实习司机时的一次经历,那一次他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孩因为缺血,当场死亡。车队里一个老司机开车时遇到两个骑车打闹的孩子,结果相互躲闪之间,一个孩子被轧到了车轮下,肾破裂,大出血死亡。那个孩子才16岁。后来,有一天刘金波在博物馆看到了献血车,想起了那个孩子,便上去献了血。
再后来,刘金波父亲的朋友得了败血症,他去医院探望。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得白血病的孩子,那些孩子很乖也很可爱,只是因为有病,他们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生活。从那以后,刘金波就开始献血小板。他说,他觉得他每献一次血小板,那些孩子的生命就会延长一些。
但对刘金波献血,他的姐姐开始是很反对的。姐姐说,司机干的是体力活儿,工作又很辛苦,献血万一对身体有影响,开不好车怎么办?好在姐姐的公公住院,她有机会从医院了解了献血确实有益健康,这才放心。
宣传骨干丁冬芝
丁冬芝是市政一公司设备科的退休职工,她从1999年就开始献血了,现在已经献了36800毫升血。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个成年人体内血液量为5000至5500毫升,也就是说,她所献出的血已经是她自身血量的7倍了。丁大姐,做志愿者相当有热情也相当有毅力。丁大姐家住江北,可是她能坚持着每周四次到中央大街的献血车上做志愿者。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她来说,每次往返市区的6元公交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可是她依然执着地坚持着。
丁冬芝的这股执着劲儿还表现在她对献血知识的宣传上,她能将周围所有接触到的人都发动起来,参加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7月31日那天,血站的目标采血量是8万毫升,然而到了下午献血车快要下班时还没有完成任务。我们这位老丁大姐比谁都急,她四处找人做动员,甚至将为她家换过煤气罐的工人都找来了,最后终于完成了目标任务。这其中还有一位拉面师傅受她热情的感染,第一次献了血。拉面师傅很紧张,献血后很久还缓不过来,我们这位老丁大姐只好将他一路送回了“单位”——一家小饭馆。丁大姐在那里小坐了一会儿,详细地跟拉面师傅说了献血后要注意的事项。最令记者惊奇的是,就是这一会儿功夫,丁大姐又做通了拉面师傅几位同事的工作,他们答应第二天也去献血。
丁大姐宣传献血的力度那是相当强劲,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受到了她的影响。她的儿子5月份从广州回来献了血小板;她的姐姐虽不支持她献血,但她的外甥前几天从深圳回来献了血小板;她的邻居也有5个人来报名献血了……
赚到了幸福的李国艳
李国艳是一家美容美发店的老板,现在是她的自我调整期,她给自己放了长假,而做志愿者成了这个长假里最有意义的事。她说,献血的过程能救人,而做志愿者可以找到更多的人加入到救人的队伍中来,这不是挺好吗?在这里她虽然赚不到钱,但赚到了幸福。做义工也让她知道了许多她从前不知道的医疗知识和生理知识。
李国艳是一个特别有耐心也特别有爱心的志愿者。她会给每一个咨询者一遍又一遍地回答那些被问了千百遍的问题,也会为终于克服了紧张和不安去献血的人竖起大拇指,笑着对他说:“你是最棒的!”
记者问李国艳是怎样动员那些路过采血车的人加入到献血大军中来的,没想到她说,她不喜欢用“动员”这个词,也不喜欢用“劝”之类的字眼。既然献血是件利人利己的事儿,她就希望人们了解这一切。她会告诉大家,献血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使献血者自己避免患上血稠、血栓、高血压等方面的疾病。
当义工并不是件容易事,有时候也会遇到不愉快。有一次一个献血者张嘴就朝着他们这些穿红马甲的人叫“服务员”,她当时听了真的是很不舒服,不过还是笑一笑就过去了。李国艳说,这毕竟是少数人,既然自己当初是为了献爱心才走进这个群体的,就应该对这些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每一个志愿者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遗憾的是更多的志愿者记者没有采访到。双城的赵新磊为了来哈尔滨做志愿者,早上4点钟就出门;双胞胎姐妹王翠玉、王翠华多年来一起献血,一起做志愿者,并同时获得国家为献血者颁发的银、铜奖;稀有血型者刘丽娜不仅自己献血,还发动全家人来献血,她的先生在55岁生日时还专程来血站献血;哈工大学生张建,家境贫寒,去血站做志愿者,舍不得坐车,每一次他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或许明天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去谱写新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