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献血者需要理解 献血路上不该遭遇的尴尬
2007-08-09 10:02:1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宇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9日电 哈尔滨是一座连续4年都未出现过血荒的城市,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和献血者为之付出了相当艰辛的努力。然而某些时候,他们的付出并未得到社会的支持与理解。

  献完血最需要喝些饮料补给养分,志愿者为无偿献血者倒上了一杯清凉的饮料。记者 苏强 摄

  感动人物忽略了无偿献血者

  有一件事令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站长柳堤一直想不通,这几年好多地方、好多媒体都在评选各种各样的感动人物,为什么这些感动人物就没给无偿献血者留下一席之地?柳站长说,北京、天津都闹血荒,只有哈尔滨4年没有闹血荒,这全靠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支持。最感人的是,有一个人献血,前前后后检查了7次身体都不合格,那人很执着,第八次跑到血站检查,终于合格了。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人爱吃肉,为了能献血,他前半个月就根本没敢吃肉。中国每年需要2000吨血,有上百万人献血,这些人施恩不图报,一直默默奉献,所以在感动人物中设立一个献血代表是很有必要的。

  血站现有职工140人,这还是每年采血8吨时的编制。现在血站的采血量是每年28吨,人手明显不足。柳站长说,这种情况之下又是无偿献血者组成的志愿者组织为血站帮了大忙。他们以献血者的角度向人们宣传献血的健康理念,人们的思想逐渐由“要你献血”变为“我要献血”。柳站长认为,无偿献血者才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最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所以柳站长时常会这样要求血站职工:“要仰着头看我们的志愿者,因为他们的境界比我们高,我们累,但我们有工资;他们也累,但他们分文不取。有了他们做比照,我们不能不干好。”

  献血者中难觅精英层

  在2006年3月28日至2007年3月28日的献血职业分布图上显示,学生占27.6%,各种职业的市民占70.56%,农民占1.84%。其中政府公务员占1.23%,处级以上干部仅占0.06%。从客观的角度看,这样的比例也无法说明问题,因为处级以上干部的数量自然要比普通市民少很多,但是听血站的工作人员讲,来这里献血的处级以上干部实在少得可怜,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人。

  据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血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群成介绍,现在哈尔滨是在限型限量采血,平均每天全市要采血10万毫升,需要大约300人献血。群众最好动员,最难动员的就是精英层。有些干部嘴上说为人民服务,可是办起事来特权观念总是放不下。

  柳站长说,领导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肯于为公益事业服务的领导才能算是好领导。国外竞选时,有很多议员都以自己是自愿献血者为荣。可是我们这里似乎还没有形成这种氛围。刚开始献血小板时,大家都不敢尝试,我就做了一回“吃螃蟹的人”。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害,我总要先试试,确定确实安全,才能大张旗鼓地动员大家去捐献。

  别让血站生存“缺了血”

  “血站不是一个营利性的机构,生存起来也是捉襟见肘。”柳站长冲记者这样感叹。他说,因为“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事情,很多人都对血站是否从中赢利心存疑问。血本身无价,但是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分离都需要费用,所以有关部门将血定价为220元一袋。但事实上,这个价格还是低于成本价的。

  据柳站长介绍,广州血站每年的人均补助是5万元,而哈市的年人均补助只有1000多元,在哈尔滨市的卫生机构中是最低的。现在血站用来检测艾滋病毒的试剂是进口试剂,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输血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如果换作一般试剂就可能检测不出潜伏在血液中的病毒。所以他希望外界能给血站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不要把血站站长逼到算小钱的地步,因为血站还需要对人民用血的安全负责。

  采访手记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一些有关献血的负面声音。有人说,无偿献血者也并不都是秉着救人的目的去献血的。有的大学生献血是为了以此来评优、换学分。还有人说一些家境贫寒的人把献血当成了一种“健康储蓄”,因为哈尔滨的政策是:无偿献血者实行5年内本人可3倍免费用血,5年后等量免费,5年内献血累计1000毫升以上终身免费用血,其配偶或直系亲属等量免费用血的优惠政策。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就会想通过这样的政策为家中的病人争取到免费用血的机会。

  

  但记者认为这些也只是少数献血者的想法,因为很多人的献血证从未拿出来用过。哈尔滨4年没有出现血荒,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者无偿献血,这不是件易事。每年20多吨的血量,仅靠这些有“想法”的少数人是难以支撑的。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