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议论风生”再谈建文明交通环境
2007-08-13 14:30:2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孙鑫 黄青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3日电 应广大市民、网民的要求,9日15时,“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邀请市文明办、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就如何解决交通不文明现象与广大市民、网民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和谐、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

  论坛焦点:《从我做起共建文明交通环境》

  做客嘉宾: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王刚

  市交通局副局长 谭洪志

  市交警支队交通秩序处交通规划科科长 李晓冬

  在线实录:

  主持人:市民交通素质是国民素质的一部分,但目前提高交通素质最为迫切,为什么迫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市民的交通素质?

  王刚:交通安全是我们国家第一位的安全问题。城市形象除体现在市容及城市建设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如果一个城市机动车不避让行人、车辆争道抢行、行人不按灯过街等各种交通违法行为比比皆是,则城市形象与品位根本无从谈起。提高市民交通素质应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从宣传抓起,从管理抓起,从城市建设抓起。

  主持人:公交车是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直接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哈市公交车闯红灯、站外停车、随意变线、不报站名等现象由来已久,引起市民的强烈不满。作为主管部门,你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谭洪志:此类问题确实存在,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个别驾驶员的素质不高,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不强。二、个别企业重效益,轻管理。有的公交企业由于规模小,配备人员少,管理制度不健全,关键岗位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原因,忽视了对服务和安全的管理。三、公交站点规划设置不尽合理。四、监管不到位,存在死角。公交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加大了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主持人:目前哈尔滨市交通参与者,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有哪些?交警在执法管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李晓冬:最影响城市交通与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为有: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避让行人;行人在天桥、地道、斑马线20米的范围内过街;机动车、行人不按信号灯停行;机动车不悬挂后牌照或故意污损后牌照;机动车乱鸣喇叭;机动车在交叉路口不按导向车道行驶;机动车占用全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停车;各种无牌无证的两轮及三轮摩托车聚集在车行道及人行道上揽客营运等。

  交警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行人及非机动车驾驶人有法不责众的心理,民警在执法中也容易形成一边倒的态势;市民有同情弱者的心理;电视监控、电子警察设备覆盖面低;一部分机动车驾驶人在行人面前有一种优越的心理。

  主持人:城市交通管理很大程度取决于交通执法,即所谓严格执法、严管严罚,哈尔滨市交警部门将采取那些措施,维护交通环境,建设文明、畅通、和谐的交通环境?

  李晓冬:为此,交警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对机动车超速行驶、机动车不避让行人、不遵守信号规定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对重点车辆、重点路段加大路面管理力度;加强对非机动车及行人的教育管理,尽量减少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随意性;通过不间断巡逻,设置电子警察及交通民警移动摄录等方式,来强化执法力度。针对不同时间段、不同路段的交通违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与措施,将打击交通违法行为科学化、制度化、长期化,绝不搞时紧时松的突击战,让严格执法形成一种长期态势,让交通参与者不敢轻易违法。

  主持人:改变交通不文明现象,加强管理是必经途径。市交通局作为全市公交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就改变这些不文明现象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谭洪志:市交通局始终致力于对公交车运营服务质量的管理工作,建立了以“年度公交线路运营服务质量考核考评”为主要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公交客运市场服务质量的监管。近期,针对媒体披露、市民反映和工作自检出现的问题,我们加大监管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公交运营服务质量的活动。

  主持人:怎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使公交车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

  谭洪志: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公交客运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完善现有制度,对公交企业进行全面考核,对考核不达标,影响社会利益和发生重大事故的线路,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者收回其线路经营权;加大对公交客运市场的整合力度,增强企业自律经营的意识。在全行业树立“以人为本,乘客至上”的理念,做好服务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公交”、“绿色公交”、“和谐公交”,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树立服务品牌,坚持优胜劣汰,把哈尔滨公交建设成市民心目中的品牌,树立城市窗口的文明形象。

  主持人:有热心网友问,如何建设“人、车、路、环境”完美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

  王刚:路桥建设必须要考虑到“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及残疾人”等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应该让交通参与者感到遵守交通规则没有负担;“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融入到城市建设、交通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彻底抛弃以车为本的思想。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