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至情大美耀黑土――北大荒人60年的追求与坚守
2007-08-15 08:4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汪波 曹红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5日电 题:至情大美耀黑土――北大荒人60年的追求与坚守

  摊开世界地图,在北半球排列着三块黑色的土壤带,犹如三枚黑宝石,其中一枚就嵌在我国东北角!

  “亘古荒原,渺无人烟,荆棘丛生,走兽之栖。……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始,垦荒志士挺进……”兴凯湖畔的“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向人们叙说着风霜雪雨,也见证了一部人类伟大的拓荒史。

  天地一甲子,人间三代人。百万拓荒者把汗水、泪水、血水融入荒野,用青春、智慧、生命浇灌黑土,终将祖国东北角染成一片绿色。“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人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贡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艰苦奋斗创大业

  “告别了母亲,背上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勇敢地向困难进军:战胜那风暴冰霜!……”

  《垦荒队员之歌》依稀在耳,60年白驹过隙。回望黑土地,许许多多的人们依然沉浸在那场气壮山河的进军中……

  1955年,由于机械不足,且低湿地无法作业,原铁道兵五师副师长、老红军余友清,在八五〇农场带头试验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于是,荒原上出现了身着军装的战士们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的壮观场面。这一年,仅八五〇农场就人工开荒46575亩。

  “没有住的地方,垦荒队员就砍木条打土坯建起马架子,露天睡在里面,第二天早起都下不了地,为啥?鞋都被水冲到几里地以外了。”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原运输局长高国荣老人,回忆1960年开荒时的情景时说,饿了掏把黄豆吃,渴了就喝堑沟水,不知道啥叫苦啥叫累,就想着为国家多打粮食。

  荒火映黑土,铁犁卷泥浪。60年来,先后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踏公路、行铁路、走水路、借小路,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横跨全中国,直取北大荒。他们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气概,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

  7月底,在洪河农场,记者见到了赵辉,他是农场第一批到俄罗斯开荒的7个人之一。2003年,他和同伴王海东、彭建刚、陈晓男等7人,克服寒冷、饥饿与孤独,一年开荒种植8000亩,为农场在俄罗斯垦荒奠定了基础。因为条件艰苦,本来只有百十来斤的赵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瘦了30斤。

  赵辉现在经营着一家大米加工厂,对赴俄垦荒之苦,他早已释怀。他欣慰地告诉记者,目前垦区的境外开发进展顺利,仅今年,就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了15家境外农业开发公司,承租土地达130万亩。

  北大荒人的品质成为品牌,道路越走越宽广。

  勇于开拓谱新篇

  如果说开垦荒原、建房筑路,在地图上添上一个个国有农场的名字,是北大荒的首轮开发,那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则是北大荒的二次创业。

  1978年,北大荒人踏上改革之路。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黑龙江垦区不断探索着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

  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次飞跃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随着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改革。

  今日北大荒,正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阔步迈向农区工业化。最先开拓农区产业化的当属驰名中外的完达山乳业。1963年根据王震将军指示,垦区建起了第一家乳品厂即完达山乳品厂。2000年初,完达山乳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重组方式,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对垦区内外28家乳品企业、64个乳品品牌的整合。目前,这家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已达2300吨,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乳品行业排名第六位。

  由小作坊到一条条崛起的农业产业化巨龙,黑龙江垦区正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高地。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向记者描绘发展期货交易减少农业风险的前景;完达山乳业集团董事长刘清泉对“以科技进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有一系列制度安排;北大荒丰缘麦业集团董事长贾庆胜对正在建设中的年产5亿袋免油炸方便面生产线充满期待;农垦麦芽集团董事长苑晓平畅谈与基地农户建立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这些新时期的农垦人,思路清晰,干劲十足。他们的战斗在“市场”上打响;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