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6日电 8月14日,马顺强书法展暨《马顺强书法集》首发式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在古曲《阳关三叠》优美深沉的旋律中,参观者对百余幅写在中堂、条幅、扇面、对联、横匾之上,以行草为主,又兼有篆、隶、楷、草的书作,或频频颔首,或低声品评。展厅一隅,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省文联主席马顺强用目光摩挲着一张张宣纸不平滑的表面,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与书法的情缘。
有评论界认为,马顺强的书法,举凡行书、篆隶、楷草雄浑苍劲,又流畅,无论哪种书体,都恪守传统,立规入矩;其临汉简、效二王,书风朴实大方,格调高雅厚重,透出一股浓厚的书卷气;他继承传统,博观约取,注重创新,兼收并蓄,自由徜徉在有法无法之意境,大胆行走于有师无师之空间。谈起在书法方面最早的影响,他说这是得益于自己有一位谦虚好学,读过私塾,写一笔好字的父亲。遥想当年,绕在慈父膝旁,看老人家横案作字,濡墨使笔,一笔一画、这字那字都仿佛是童年的玩伴。
马顺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他心中抱定的信念,他不断地向先人、向书本、向同道学习,经历了求师问道不疲、师诲友励不倦的历程。他从小对诗与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乃至于几十年后,仍然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诸如《岳阳楼记》、《师说》许多名文和唐诗宋词。去年秋天,他曾将自己撰作的四百余首咏书诗精选其半,汇集成册,名为《马顺强咏书诗集》。以诗咏书,即使一些书法大家也仅是偶一为之,数首吟咏便足以自喜,但这部咏书诗集却洋洋二百首。
身为文联主席,难免公务繁冗、百事缠身,但马顺强说自己正式习书十余年来,无论多忙,每天必挤出两小时以上的时间挥毫泼墨。而所有的双休长假他从不休息,或看书读帖,或临池实践。一幅幅娟美的墨笺过目,古圣今贤的墨痕映带出一个个诗、文、书以及具体人格风姿气象共同形塑的人文美感境界,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识得了些历代文人写字抄经、飞笺斗韵、函札往返、题壁、墨戏、识跋等的境况和感受。
作字如作诗,古人所谓:“如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若无灵思妙境涵养于心,岂能作出佳字?马顺强对此也有深切的感受,他曾在自己的论书诗中写道:“书艺当和百艺通,烟花绽放满江红,综合造诣提高后,蝶化庄周字里功。”举凡各个艺术门类,太用功者,人巧断其天机;不用功者,技法不足以畅其性灵。马顺强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人生经历丰富,涉猎较广,善于思考,举一反三。同道们说他“每将音乐之旋律,舞蹈之美姿,美术之构图及其他艺术与书法艺术比较、借鉴,以拓宽书法创作思路”。
元人郑杓《衍极》中说书法是闲中一乐,“以此养生,以此忘形。”马顺强对此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与见解。他说,每当试笔、调息、敛气之后,墨沈淋漓之际,几个小时都会倏然而过,内心经过梳理、化解,会更加平静和谐,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习书增加内心的和谐,必将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