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和挖掘业内的高手,把他们笼络到我的团队中。”“智慧动画”总经理肖智慧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动漫企业老总的心声。“因为一部动漫的成败,关键在创意和设计。也就是说,动漫产品的成败,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该企业创意和设计人员的水平。”
“非科班”撑起
大半边天
一部40集、每集10分钟的动画片,从最初的策划、创意、制作、加工到推广、销售,大致周期需要两三年,前后需要几十人甚至是上百人的团队共同完成。
国际数字设计基金会的统计显示,国内动画人才中,国家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整个行业中还占不到1%。与国内各资深动漫团队“非科班”出身占主流的模式相似,黑龙江省各动漫团队的几百名从业者中,“非科班”占据了大半个江山,他们都是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高手。“新洋科技”总经理王志强介绍,在他们公司近200名从事动画专业的员工中,只有一半人是动漫专业毕业生,其他的有高校美术专业的,有职高设计专业的,还有的就是漫画爱好者。
相比其他行业惟学历论英雄的做法,动漫产业的老总们更在意员工真实的能力。“想像力无国界,我们不看员工是否是科班出身,我们更需要的是掌握动画原理、能动手、善于思考,并且能随时迸发出思想火花的人才。”
动漫从业者小吴是一个典型的“非科班”。“我从6岁开始就对动漫感兴趣,那时候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动漫教学,我就照着电视上的动画片来画漫画。高中时画的一幅漫画还曾获得过国家级二等奖。工作后,我边工作边在网上自学做流行动画片,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Flash,感觉比较成熟后就全职做这个了。”小吴现在哈市一家动漫公司工作,同时还为北京一家公司兼职做Flash动画,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基本功相当扎实的动漫从业者。
“制作一部动画片的环节十分繁复,脚本、导演、分镜、人物造型设定、背景设定、原画、动画、勾线、上色、动作合
成、原件、特效、影音合成、后期处理……”说起动画制作,“胜源文化”总经理于得水滔滔不绝。“脚本”负责选定和编写剧本,“背景设定”就是专门为动画场面做背景,“原画”负责将文字策划还原为图像,而导演工作最多,负责“脚本”的发派,和“演出”沟通,和“影片剪辑”、“配音”、“后期录音”协调工作,还要完成拷贝、试映等。
20岁出头的小丰负责的工作就是“原画”。他不但要把策划人员的文字策划故事看明白,还要把这些文字描述的人物或者场景绘制成大体的图像,再由美术人员进行还原。这个岗位不但需要良好的绘画功底,更需要想像力。怎么把文字变活,既新鲜、生动还要好看,这就是小丰的工作。为了达到尽善尽美,小丰还要随时监督手下的美术人员对作品的还原是否合乎他提出的要求,所以,他总是工作间里除了“导演”之外最忙碌的一个。
在国内动漫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时候,动漫人才越来越成了“香饽饽”,也少不了“挖角”现象发生。“胜源文化”的老总于得水反映,公司培养出的人才,能坚持做完一部作品就不错了。人才的频繁跳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产品的开发成本。
破茧成蝶
难在哪里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教授在动漫周教育创新国际论坛上指出,发展动漫产业,人才是核心问题。
据介绍,国内动漫产业目前最缺的人才有两类:一是前期创意人才,二是后期制作人才,包括配音、特效、市场运营等方面,而动漫加工人才相对富余。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全国中高级动漫人才的缺口近16万人。目前,黑龙江省多家动漫公司也存在相当严重的人才缺口。哈尔滨韦博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徐青松说,该公司今年的人才缺口是25人,明年将达到50人至100人。
一直以来,各个动画公司老总备感苦恼的都是,人手不够用。
“现在最缺的就是‘原画’和‘导演’,因为这两个角色不只需要技术功底,还要脑子非常灵活,有创意。”于得水说。
除此之外,优秀的后期制作人员也十分紧俏。为此,除了原有的60多人的制作班底,于得水的公司还招了200多名实习大学生。“虽说他们不能承担独立的制作任务,但是做些零碎的小活儿还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发现我所需要的人才。”
“智慧动画”的50多名制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在2000年公司创办时招来的美术专业的“非科班”,多年来边做边学“磨”出来的。作为公司老总,肖智慧时刻不忘留意寻找“千里马”,但令他遗憾的是,他相中的几个本地高手都不愿留在哈尔滨工作。
为什么我省会出现动漫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呢?
人才培养与企业难以接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等4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漫专业,但大都是在2002年以后开设的,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的是技术,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意和想像力的培养。缺乏成长土壤和实践场所,也制约了黑龙江省动漫人才的成长。
肖智慧说,黑龙江省各高校的动漫人才专业都是刚刚起步,再加上与动漫企业需求不能对接,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不能马上胜任工作。
黑龙江省从业人员薪资相对较低,也造成了人才流失。
据了解,深圳一个动漫产业劳动者的薪水是黑龙江省4个从业者薪水的总和,而日本一个动漫产业劳动者的薪水相当于每个黑龙江省从业者的50倍。
2006年,华夏学院的82名学生在于得水的公司实习,8个月的培训过后仅留下了8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30余人中,也只留下了7人,这7人中还有人在观望中,其余的大都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就业了。
一个普通的“勾线上色”人员,在黑龙江每月能挣到1000元左右,而在北京等地都在2000元以上;技术要求高的“导演”,在黑龙江每月能挣到5000元至10000元,而在北京都在万元以上,广州、深圳则达到三四万元。薪资相差悬殊,人才跳槽也就不足为奇。
“要想发展黑龙江动漫产业,首先要培养人才,再想办法留住人才,另外就是吸引人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余雁说,目前省内很多学校都已经意识到,要与企业联合,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作为边疆大省,我省应该有意识地保护人才,给他们制造发展的“暖巢”,留住人才。还有专家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人才,以缩短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