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用工短缺与市场劳务过剩并存 如何走出供求怪圈
2007-08-23 10:09:4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高天赋 国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3日电 题:用工短缺与市场劳务过剩并存如何走出供求怪圈

  劳务供需矛盾正在日益凸现

  需要195名营业员,有42人应聘;需要43名搬运、包装工,有13人应聘……据哈尔滨人力资源市场网站公布的数字,今年以来,哈尔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始终存在着“岗位多,求职者少”的供求矛盾,月度缺人前10名的岗位,每个岗位的缺口都近百人;与之对应的,月度缺岗的前10位中,缺口最多的不过十几个。而据哈尔滨另一家较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哈尔滨市道外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统计数字,2006年1到6月份,该中心共提供了接近6万个就业岗位,今年1到6月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则超过了9万个,但求职人数则没有太大变化。

  而据大庆市劳动部门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大庆市人才市场举办了近30次人才交流会,发布招聘信息1万多条,提供就业岗位18000多个,而最后达成意向性协议的求职者只有两成多一点。记者了解到,在我省其他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也普遍出现了缺人的情况。

  而记者从我省统计部门了解到,2006年,我省15岁到64岁的人口数为2979.2万人,而就业人口是1784.1万人,去除在15到64岁人口中的学生以及不适合就业的人口,我省总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而据省政府公布,2007年就业方面的工作目标是:全年城镇新就业人员70万,新增就业人员6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

  从市场看,劳动力短缺;从我省劳动力总体情况看,仍严重过剩。一面是短缺,一面却是过剩,我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

  求职期待与用工需求反差大

  李红来自拜泉县,初中毕业后在哈市打了三年工,目前已经换了10多家酒店。近日,她又辞去了在开发区一家酒店的工作。为什么不停地换工作?李红回答得非常简单“待遇不好!”李红告诉记者,她刚来哈尔滨的时候,从早10点干到晚10点,一周干六天,一个月才赚600块钱工资。那时候就琢磨换个每月700元工资的,然后就逐渐换700元的、800元的。李红说,她在哈尔滨工作三年了,老板从来没主动涨过工资,也没给她买过任何保险,更没跟她签过长期合同,所以她不会考虑老板是否缺人,只要有更合适的岗位,哪怕只是饭店离自己住的地方近点,她都会换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一位酒楼老板抱怨:现在的服务员,说走就走,从来不为雇主们考虑,他们要是能干得时间长点,我们也会考虑给涨点工资。据了解,现在哈尔滨的酒店业全线缺人,但这一行业员工的工资普遍不高,也没有任何保险,导致人员流动频繁。

  边女士今年55岁,1981年毕业于当时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机械设计专业。今年初,边女士退休到哈尔滨女儿家生活,因为眼神还好,边女士想找一个机械制图的工作。可到人才市场一看,虽然有很多机械制图人员的岗位,但无一例外的要求能看懂英文说明书,能用电脑制图,这些都让边女士犯难。最后她找了一份看小孩的工作,因为边女士是大学毕业,孩子和家长都很喜欢她,每个月给她薪水1100元。据了解,目前工程技术类岗位始终是各人才市场需求最高的岗位,但部分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因不会使用电脑、看不懂外文说明书等情况,很难谋得职业。

  王刚今年已经21岁了,初中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几乎是每天都往人才市场跑。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很无奈,今年上半年他们就给王刚介绍了近20个工作,都没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给王刚介绍去酒店当服务员,王刚说,“不能干伺候人的活儿”;让他去屠宰场工作,王刚说“干那活别人瞧不起!”给王刚介绍一家物业当保安,又嫌赚钱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人力资源市场,王刚不是个例。

  多日来,记者通过采访哈尔滨的各大人力资源市场,发现招工的多,找工作的也多,但是成功的却不多,而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年龄限制的,择业观念有偏差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缺少工作经验的……虽然各有各的理由,但离找到合适的岗位,总是差那么一点。

  从完善保障机制和培训入手

  为什么一方面劳动力严重过剩,一方面市场却出现用工荒?黑龙江省经济调查研究学会副会长、省政府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组专家杨文超认为,这种现象,直接反应映劳动者保障不够和职业素养不高。杨文超说,据他们调研,在哈尔滨虽然现在的工资不断地涨,但工资上涨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很多外地来哈的年轻人刚来时,工资都不够自己花。有经验的也在感叹,挣的虽然多了,但是剩下的少了。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完善保障机制,工资不高,出点小差错,完不成任务还要扣工资。这种种因素,导致农民工不愿进城打工,一些虽没工作但可以保证基本生活支出的城市居民不愿意工作。

  如何破解当前劳务供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对广大求职者来说,应该主动根据用工市场的变化,尽快调整就业取向,增强自身素养,提高适应能力。要结合自身情况,作一个科学的定位。舍弃怕脏怕累思想,尽快就业,学会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同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专业培训班,掌握一技之长,跟上形势的变化。

  而对那些整天抱怨“招不到人”的用工单位来说,也应从自身找原因,积极进行整改。具体说来,就是规范用工行为,在尽量提高员工待遇的基础上,还应立足长远,实施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能够安心工作,从而避免年年招人、又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

  同时,各级政府就业指导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方向,在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技能培训、工人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用工市场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