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今夏前所未有旱情持续“烤”验三江平原黑土地
2007-08-23 14:43: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3日电 三江平原素以气候湿润、水草丰美而闻名。然而,今年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旱情让这片富饶丰盈的黑土地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农田干裂,禾苗变成干柴,整个三江大地到处充满了对水的渴求。

  面对持续近两个月的旱情,三江平原的农民如何应对?罕见旱情带给他们的是什么?日前,记者奔赴三江平原旱情重灾区,走村入户进行深入调查采访,所见所闻令人震惊,同时也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思考一旱情为何没能引起警觉

  近年来,作为非传统旱区的三江平原几乎年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今夏的旱情又持续了50多天,这些现象为何没能引起农民们的警觉?

  李秀轩,富锦市锦山镇锦山村农民。种了二十多年的地,没见过这样的年景。说起今夏的旱情,老汉一脸的无奈:“去年家里的50多亩玉米和大豆都卖上了好价钱,原指望今年能多赚些钱。最初高温晴热的天气持续十来天,大伙都没在意。琢磨着过两天准有雨。就一直这样等着,咋都没想到会旱这么久。”

  走访中记者发现,李老汉的话代表了大多数非旱区农民的想法。在一向偏涝的三江平原地区,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小旱大丰收,大旱小丰收,不旱不丰收。”于是,“旱”在这里成了正常现象,农民们自然对旱情放松了警觉。在旱情持续发生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根本没有想过采取任何措施。农民们靠天等雨,眼睁睁地看着土地板结,作物枯黄,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早知道会是这样,俺宁可多吃点辛苦,多给地浇些水。”采访中,听到农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话。

  思考二为何不采取抗旱自救措施

  在富锦市锦山镇二道岗村,村民张财一脸愁容地说:“前期土壤板结得厉害,眼下下雨只湿润了土壤表层,而田里的干土层还有二十厘米左右。”

  “旱情这么重,咋不想想办法?”记者问道。张财说:“打口井少说七八百元钱,多则要二三千元钱。咱农民这点钱都扔在地里了,手里没钱。”村民王秀山接过话茬:“打井当然好,可俺村这地十年六七涝,像今年的旱情百年不遇,打井只用一年,这钱不是白扔?”村支书宋涛告诉记者,其实打一口井只要一天的时间,如果在旱情初期,村民们能多打几口井,庄稼就不会旱成这样,可大部分村民情愿再等下去。

  记者望眼看去,在农田里确实极少见到农民自打的机井和喷灌设施。据了解,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民们不愿自己出钱打井,觉得这账不划算。部分农民甚至对旱情严重的地块弃之不顾,不愿再投入财力和人力挽回旱情带来的损失。这些天,有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想尽各种方法支援旱区抗旱打井,农民们只出力不花钱,所以打井热情还挺高。

  思考三不同地块缘何境遇两重天

  在汤原县胜利乡联胜村,记者见到两块长势不同的玉米地:同样是近两个月的旱情,一块地里的玉米不到一米,多数玉米整株近于枯萎;而在另一片地里,玉米长势相对良好,干枯的叶片不多。路过的村民说,相比之下,凡是去年秋天经过深翻的地块抗旱能力都要好得多。据农业专家统计,耕作层每增加一厘米,每公顷土地就能多蓄水40吨,可以延长抗旱期10天,相当于给农作物建立了一个土壤水库。而部分农民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对土地进行秋季深翻,也加重了今年的旱情。

  采访途中经过二九一农场时,记者看到这里的农田呈现出一片绿色。同行的专家介绍说,因为农场标准化作业程度高,使作物的耐旱性相对较高,因此作物的生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启示

  转变观念意识改变耕种模式勤于抗争旱象

  面对旱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采取多种方式对旱区进行支援和救助,而广大农民也并非无能为力,望“水”兴叹。汤原县胜利乡联胜村村民冯启成,投入2000多元钱,自行研制成功简易打井机。目前,他研制的多台打井机已为村民浇灌水稻、甜菜等作物500多亩,减少了村民们的损失。

  富锦市锦山镇锦山村二道岗村农民徐洪生在旱情发生后,果断投入近千元打井抗旱。如今,他家40多亩的玉米、大豆、白瓜等作物长势良好,对秋后的收成,他信心十足。

  集贤县兴安乡仁德村农民王祥贵夫妻俩,一个多月没回家睡觉,把自家80多亩地浇了个精透,还帮着别人家浇了10多亩。王祥贵高兴地说:“浇不浇水就是不一样,差着一脑袋呢。”

  水利专家指出,三江平原属雨养农业区,除水田有少量补水井外,其它抗旱水源工程极少。在农田水利设施尚未健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农民应该成为抗旱的主力军。同样是大旱,哪里的农民有较强的抗旱和自救意识,哪里就有生机盎然的绿洲。改变耕种模式,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耐旱能力,及时进行秋季深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旱到哪里灾就到哪里”的现象。

  离开三江平原时,雨还在下。广袤的大地贪婪地吮吸着久违的雨水,枯黄的作物似乎有了几许生机。今夏,大旱“烤”验着这片黑土地,在给农民们带来阵痛的同时,也孕育出新的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愿能有更多的人能悟出些道理,当旱情再一次降临时,能够不再眼巴巴地望天等雨,而是坚定从容地与天灾抗争。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