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7日电 题:我省“本土动漫”求才若渴企盼人才对接
动漫企业“求才若渴”
不久前,黑龙江韦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晓明在全省高校走了一圈,本想在软件、美术等专业为企业再吸纳一些人才,充实自己公司的实力,最终却空手而归。
其实,在本地动漫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公司和“韦博”一样,他们往往求才若渴,但是面对众多学校毕业的软件、美术等动漫相关专业的学生,却始终难以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据哈尔滨智慧动画有限公司总策划肖智慧介绍,现在智慧动画公司共有30多人,人才结构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南归的回流人才,就是早些年从我省走出去的动漫精英,多年来一直在外发展,现在由于黑龙江动漫的发展,这些人又重新回到家乡;第二部分是一些动画奇才,他们或许没有很高的学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动画有着特殊的热爱,他们动画功底深厚,创意奇特,虽然没有从业经验,却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而第三部分则是公司的原班底,这部分人从公司创业之初就在了,经过多年的锻炼,早已成手。公司也曾尝试着从高校或一些动漫学校中招收一些人才来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但是面试过一些学生后,才发现这些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动漫学生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很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根本无法对接。
顾晓明说,现在学校里培养的动漫学生学的太杂了,也太浅了,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他在各学校招聘的过程中,没想过要找能直接上手的学生,哪怕是在公司实践个三两个月能上岗的也行,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招到自己想要的人。
“当然这其中也有高校中走出来的动漫精英,他们不仅爱好动漫,而且有学历、有文化底蕴,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不会留在黑龙江,一毕业就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抢走了。”说这话时肖智慧显得很无奈。
本土人才培养尚在起步
动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经济的三要素是艺术天赋、技术实力和包容环境,说到底,是人才的培养。在最近短短的几年中,中国高等教育开设的动漫专业急剧增加,在校生高达46万人之众。而我省目前也有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动漫专业,但是这些动漫专业大都是在2002年以后开设的,时间较短,可以说我省动漫学科的发展正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追求越全越好,学生花上三四年时间,学习十几门动漫专业相关课程,表面上看学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细究起来每一个专业好像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学习。学生毕业后似乎都成了“杂家”,但是对企业来讲,他们只需要某一方面的“专家”即可。此外,许多学校对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很少看重实践,这也导致许多动漫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工作。
同时,记者在对一些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走访中发现,多数学校更重视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进行技术操作的培养,只为学生开设与动画相关的课程,而不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创意的培养。
专家支招动漫人才培养
和其他省市一样,我省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也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然而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动漫产业用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国家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肖永亮建议,动漫人才培养应从中小学抓起,我国现在动漫人才培养需要精英教育,这要求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漫兴趣和基本技巧,激发孩子们对动漫的热情,让他们真正因为热爱而选择学习动漫,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和就业。只有对真正有志从事动漫产业的青少年进行先期培养,给对动漫感兴趣的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指导,才能突破困扰我国动漫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培养出动漫精英。
此外,从各国动漫原创作品在中国动漫市场的占有率看,日韩占69%,欧美占20%,而我国的动漫原创作品的占有率仅有11%。许多人认为,导致目前我国动漫原创作品缺乏想像力和感染力,许多动漫模式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创作者的功底不足,人文底蕴不足。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廖祥忠认为,高校要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生源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动漫人才的专业培养。高校在对动画生源进行培养时,必须对人才进行科学、艺术、人文等综合知识的培养,这种培养是一种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好的高校必须做到三点一起抓。
此外,顾晓明也建议,我省急需建立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对于三四年制的学生,可以在校学习两至三年理论专业课,剩下一年时间到企业去实践,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从而了解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争取一毕业就成为动漫产业的可用人才。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有部分高等院校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纷纷与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联系,和基地里的动漫企业联系,协商联合培养动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