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哈尔滨技师学院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7-08-28 07:28: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海涛 亓树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这个假期,耿鹏没有回家,而是拿起“喷枪”,在“4S”店干起了汽车维修工作。经他手处理的各式名车不下几十辆,“这小子的活儿,干得漂亮!”客户总是赞不绝口。

  耿鹏是哈尔滨技师学院现代汽车技术系汽车维修专业2年级学生,他所在的“4S”店实际上是该院自行设计的汽车实训基地。从今年3月开始,耿鹏就被安排在汽车美容组实训汽车钣金、喷漆技术。接近半年时间,他俨然从一个当初连喷枪都没拿过的毛头学生变成了现在的“准技师”。现在,已有多家真正的“4S”店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感激地说:“在实训基地的磨炼,让我提前进入了技术工人的角色。”

  哈尔滨技师学院创办的汽车实训基地,引进开放式的汽车4S店管理模式设置,分成上下二层,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可容纳400名学生参加实训,同时承接对外服务任务,真正实现生产、教学、经营合一。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可直接到任何一家名车4S店就业上岗。

  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这正是哈尔滨技师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创造的新模式,“以实训为中心,教学生产化和教学经营化”的理念,也自始至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兼并国企,创造“前校后厂”办学新机制

  一所学校兼并一家国有中型企业?这在表面上看来不可能的事,却真实的发生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哈尔滨技师学院,兼并“老牌”国企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的新闻,在当地引起轰动。

  哈尔滨技师学院的前身是黑龙江商业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有28年建校历史的国家级重点学校。为满足市场“蓝领”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需求,2005年7月,经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决定以黑龙江商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依托,与哈尔滨市工业技术学校等4所技工学校整合,创办了哈尔滨技师学院。

  “要造就高技能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学校培养和训练,并在实际生产中锻炼成熟,在终身学习中持续提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形式和实现途径是校企合作。”哈尔滨技师学院常务副院长朱荣欣对此深信不疑。可是,扩建校园、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占地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市政府领导提出了“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技师学院建设问题”的思路,提醒劳动部门“从国企改革、职工‘并轨’中找出路”。于是,“由学校兼并企业,把企业的生产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办一个前校后厂、产学一体化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大胆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思路初现端倪。

  几经周折,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被锁定为兼并对象。始建于1958年的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当年生产的“孔雀牌”自行车曾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由于产品成本高、机制不灵活等问题,该厂生产逐步萎缩直至停产,累计负债、拖欠税款接近两亿元。1993年成为哈尔滨市政府停帮扶企业,目前有500多名留守职工。

  哈尔滨技师学院筹建组考察自行车工业公司时,公司破烂的厂房外表让人有些寒心。考察组就要离开的时候,原厂总工程师庄树凯执意请他们到车间里看看。

  进入车间后,所有的人顿感“眼前一亮”:宽大的车间,由270多台(套)设备组成的各种产品生产线相当完整,虽算不上先进,但完全可以满足学院数控、机电、机械加工、焊接等专业学生实训基础设备的需要,建立实训基地的成本会因此大大降低。

  不仅如此,他们还了解到,当年的生产能手、劳动模范也还都在岗。“以前学校要到处从企业‘挖’能工巧匠,这些人不就是现成的优秀教师吗?”朱荣欣高兴地说。

  令哈尔滨技师学院师生欣慰的是,学校兼并企业的方案,在自行车工业公司的职代会上,以85%的支持率高票通过。此前,一位开发商看上了工厂这块地,要买下来开发,但职工们不答应。该公司的“留守经理”张耘和说:“好端端的一个老厂就这样卖了地、卖了废铁,职工们感情上接受不了。”

  听说要给学生们当老师,厂里的职工都很踊跃。原总工程师庄树凯说:“现在技工这么短缺,我是师傅带的最后一个徒弟,今年都50多岁了,再不抓紧培养接班人,将来的车床谁开?”

  2005年12月,哈尔滨技师学院与自行车公司正式签署承债兼并协议,低成本兼并了这家国有企业,并以原5个生产车间为基础,组建哈尔滨技师学院实训实业发展公司。

  哈尔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哈尔滨技师学院校长老孝国,多年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他认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次的创新,它完成了稳固的校企合一,实现了多层面的校企融合,而不是单纯的资源整合。同时,企业的精神、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都将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些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影响至深。

  以实训为中心,探索“六合一”人才培养新模式

  刚刚创造了职业教育创办新模式的哈尔滨技师学院,在“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朱荣欣说:“以往的校企合作,学校主动,企业不够积极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一旦受到冲击,这种合作关系会产生波动。现在,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我们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优秀技师。”

  最先得益的是学焊接、机械加工等专业的学生,直接进入兼并企业的车间学习和操作。由于校企已成为一家,因而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企业更精心安排,对参加指导的工人师傅进行了岗前培训,按照实训计划,定任务、定目标,落实责任制,保证教学设施、原材料供应到位。并在实训期间由实习指导师傅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在技能训练区进行各种焊接基本技能实训合格后,可以转到生产加工区进行真实的生产加工训练,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零距离”,实际操作能力大大增强。

  实践中,哈尔滨技师学院探索出了“六合一”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车间、教室合一,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践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促进生产,在生产中完善教学。

  走进哈尔滨技师学院,见到最多的就是具有教学和生产(或模拟生产)双重功能的“一体化”教室。焊接专业和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课教室就设在实训基地中,教师在课上、课间随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演示和练习。学生可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从模拟实训到生产实训,再到顶岗生产,最后走上工作岗位。

  几个月前,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林海涛为一辆故障车做4轮定位时,按程序倾角调整完毕后,却发现方向盘是歪的。就在他苦寻答案的时候,指导老师潘广吉走过来,只看了一眼,就让他检查一下下面一个螺丝是不是松了。果然,问题迎刃而解。这件事对林海涛触动很大,“汽车实际故障变量很大,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有些知识必须在实践动手中总结、领会”。

  “产学研一体化”也真正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针对目前国内教学仿真模拟设备多为日本车型,而欧洲车型较少的现状,现代汽车技术系的王超老师研制了“德国奥迪A61.8T发动机考试实验平台”,可以用发射器远程遥控来设置包括变速箱、发动机、仪表3大块共36种故障,学生可以全方位地在这个全真平台上学习技能。

  以就业为导向,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

  在高校毕业生普遍就业难的形势下,哈尔滨技师学院培养的技能人才却供不应求,尤其是优秀技师,基本上是一人竞聘,3家以上单位抢。

  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开办不足一年,但多家用人单位都提前预约要人。俄罗斯的一家劳务公司与学院签约,每半年接收50名毕业生,月薪4000元。日本三庆株式会社代表参观了汽车实训基地后,对汽车钣金、美容专业的学生赞不绝口,决定和学院共建人才培训项目和选送技术研修生。

  该学院与北京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合作已经6年了,今年,赵婷、韩冬雪等5名旅游管理和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国宾馆实习并就业,有幸为国家领导人服务。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培训为中心,‘量身打造’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招生就业处的刘宾生主任介绍说,去年国内生产蓄电池和电力产品知名的哈尔滨光宇集团公司急需技术工人,找到我们后,学院马上增设了蓄电专业,为配合企业实用性需要,由企业派相关专家和学院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

  目前,学院与上百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专业需要,有重点地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学院与哈尔滨焊接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国际焊接技师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具备国际资质的高级焊接及检测人才。还与黑龙江省总工会、哈飞汽车工业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等几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培训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就业前景明朗也带动了生源的充足。2006年哈尔滨技师学院共招生1900人,今年计划招生3000人。1.5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3万平方米的宿舍楼也破土动工。按照学院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哈尔滨技师学院将拥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各类中短期社会化培训达1万人,高级技工(包括技师)在校生比例不低于40%。到2010年,这三项数字将分别达到1万人、1.2万人和60%。针对社会需求,预计年接纳1.2万人实训、2万人鉴定的公共实训基地也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充分体现“公共”职能,面向各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开放。学院还将继续扩建10个分校,届时,这里的规模将跨入国内职教基地一流行列。

  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边洪霄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全面实施,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现象近年愈来愈突出,而与此同时,全市每年又有新增数十万人的就业压力。哈尔滨技师学院作为哈尔滨市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再是一所简单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集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学位后职业技能培训、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全方位的开放式灵活的黑龙江职业教育平台,必将辐射和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成为黑龙江职业教育的一颗明珠。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