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离开乡村寄居城市 两名呼玛小学生千里之外求学路
2007-08-31 10:46:2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高天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1日电 在我省一些偏远的乡村,富裕起来的农民面对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庭投亲靠友送孩子到城里上小学

  坐了9个小时汽车、13个小时火车,21日晚9时30分,11岁的高媛和9岁的李宁来到了哈尔滨。她们将在哈尔滨停留两天后,由自己的父亲带着继续往前走,高媛去大庆的一所小学读四年级,李宁去牡丹江的一所小学读二年级。虽然两个孩子都不大,但两个孩子都是第二年离家到千里以外的地方读书了。这样的路,她们每年要走两个来回。

  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高媛的父亲高长福告诉记者,他家和李宁家都住在呼玛县金山乡,由于土地多,国家政策也好,这几年农民的收入都不错,生活好了以后,就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高媛三年级上学期开学的那天,回家后问高长福:“爸,啥是英语啊?我班同学说县里的孩子三年级就学英语!”高长福听到女儿说完这句话后,心里一震,“电视里总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姑娘这不一起跑就输了吗!”

  高长福和媳妇商量后,也想让孩子去呼玛县城里上学,由于县里没有亲戚,学校也没有宿舍,如果高媛去呼玛上学,就得住在专门招收小学生的住户家里。高长福和媳妇去考察了几次,吃住条件都不行,实在舍不得,想等孩子到四年级再送。这期间,高长福给在大庆的姨打电话,说起县里孩子小学三年级就学外语的情况,结果姨告诉他,在大庆一年级的小孩就学英语。高长福的心里更难受了,“不求孩子有多大出息,但总不能一张嘴就比别人差啊!其实不止是英语,几乎所有的科目,乡里的小学和城里的没法比,不比不知道啊,看现在市里的小学啥样,语音室、微机室,大学毕业的老师……再看乡里,和20年前相比,只是房子新了,老师老了,学生少了,教材是新的,教法还是老的……”高长福这样向记者表述他所看到的城乡小学的差距。

  学生离家太远,坐车太累

  经过几次沟通,2006年8月末,高长福夫妇将高媛送到了大庆市奋斗小学,住在姨姥家,由于学制由六三变成了五四制,高媛重读了小学三年级,并参加了一个补习班,重头开始学习英语,虽然是重读,但开始时,在原校一直在班级前3名的高媛还是跟不上奋斗小学的同学,好在小孩子学东西快,一学期后,高媛的成绩又排在了奋斗小学三年级的前5名,高长福觉得把孩子送出来值。

  对于在外边上学,高媛也表示,她愿意在外边上学,因为老师教的好,学校也好,但就是家离得太远了,坐车太累了。高长福告诉记者,从他家到大庆有两个办法,从呼玛坐4个小时长途客车到塔河,再从塔河坐15个小时火车到大庆;从呼玛坐9个小时汽车到黑河,从黑河坐13个小时火车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坐两个小时的火车或者汽车到大庆。

  而在牡丹江的亲属家上学的李宁上学比高媛还要麻烦,她要从呼玛坐9个小时的汽车到黑河,从黑河坐14个小时的火车到哈尔滨,从哈尔滨再坐5个小时的火车到牡丹江。9岁的李宁很懂事地告诉记者,因为上学不容易,她会好好学习的。

  虽然路途遥远,费用不菲,但记者了解到,在呼玛金山乡,高媛和李宁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3年级以前就将孩子送到了外边读书,途径一般是投亲靠友,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亲戚朋友在大城市或者县城,于是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一个新的行业,长托家庭,即学生家长交给长托家庭一定的费用,这些家庭负责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接送辅导。记者了解到,这些长托学生家庭大部分都比较负责,但由于竞争激烈、长托家庭素质不一以及对利润的追逐和缺少监管,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报将对此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