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1日电 据中国滑雪协会统计,1996年中国参加滑雪的人不足1万,滑雪场11家;到2006年,参加滑雪的人次达到了450万,滑雪场超过280家。中国冰雪运动场地的数量和每年冰雪运动参与者人数分别以每年60%、100%的速度增长。作为一种新兴的冰雪运动、冰雪度假旅游产品,在中国已经逐渐从一项运动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那么,该如何发展中国滑雪产业?非雪期滑雪场该如何运营?
30日,来自国内外的顶级专家聚集哈市围绕中国滑雪业发展进行探讨,把脉中国滑雪经济。
全球变暖滑雪业如何应对
“暖冬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去年随着暖冬现象的持续,我国各滑雪场纷纷拖延了开馆时间,影响了经营情况。暖冬下的中国滑雪场该如何发展?”论坛上,来自北京的专家李健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李健立说:“2006至2007雪季,用艰苦奋斗来形容北京各个滑雪场的经营状态并不为过,由于持续暖冬,部分滑雪场提前宣布歇业,据统计,暖冬让北京17家大小滑雪场损失约20%,高达2500多万元。而黑龙江省气象台证实,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春季,黑龙江省平均气温达到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出现56年来罕见的冬季最暖天气。暖冬让滑雪场营业时间大为缩水,更让雪场成本大幅上升。所以,为了缓解此困难,我们要改变雪场的设备条件,提高人造雪的比重,加大造雪设备的投入,抓住有利的造雪时机,同时可以在适合储存雪的地方大量造雪,以备将来之需。”
对如此高的人工造雪成本,李健立表示,我国应推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产品,比如空气与水的结合,采用内混合技术,将空气带进雾化的水中,形成雪核,进而形成降雪,其操作中无需耗费其他能量,从而达到节能效果。
利润巨大,滑雪业该如何发展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我国滑雪产业利润巨大,但却刚刚起步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80%以上雪场属于规模偏小、设施和管理都比较落后的粗放型、体验型初级雪场,这些雪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进一步升高的滑雪需求。对此,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赵英刚表示,中国滑雪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目前除了规范体育旅游市场、加强硬件建设外,重要的是搭建品牌,培养人才,推动滑雪业发展。作为黑龙江的滑雪产业就要打造“亚布力“品牌,形成品牌拉动效应,把我省体育滑雪旅游炒起来,营造气氛,使这一品牌走向世界。其次,要组建专业体育滑雪旅游学校,构建中国滑雪旅游的教学体系,培养专门的大众滑雪教练及管理人员,扩大滑雪业的影响,推动发展。
雪地营救填补雪场运营空白
采访中记者获悉,论坛中的各项议题直指滑雪产业出现的各项问题,尤其是雪地安全救护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来自意大利的雪地营救高级顾问艾文表示,滑雪运动或体育管理上非常重要的服务就是专业的营救和急救工作。“尽管你会在事故防范方面做得非常好,会把非常详细准确的信息通告顾客,但在户外运动不管是娱乐休闲活动还是专业比赛,仍会存在有人员受伤的安全问题。在欧洲,根据法律,几乎任何一场体育活动都必须提供专业辅助医疗营救支持,每个滑雪场都要有一间营救和急救房,在索道运营期间提供营救服务。这是一个责任,也是重要的服务。”
艾文还透露,意大利将对营救培训和测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赞助计划。第一次营救培训和测试工作将于2007年12月在亚布力开始实施,同时也将为大冬会提供相关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