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9月5日电 猪肉价格低,养猪户愁;眼下猪肉价格处在历史高位,农户想大规模发展养猪,资金又成了一个难点……
“只要是有大卡车开进来,十有八九是来收购生猪的,省内省外的都有。7月份以来,这样的车每天都有三五辆。现在生猪抢手,真希望自己栏里的猪快点长啊。”望奎县望奎镇兰五村养猪户邵军告诉记者,赶上今年猪肉行情好,村里的养猪户都觉得养对了。
“往年生猪价低,养猪户利薄,我们也是硬挺着干。今年行情好,真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说起养猪,邵军不禁喜上眉梢。
邵军说,往年生猪价格一般在每斤3元多,最便宜还有不到3元的时候。往常年份,养一头猪能赚个百八的就不错了。而按今年目前的市场行情,一头生猪200斤出栏,能卖到1400元左右。虽说仔猪已经涨到400元,每头猪的成本需要600元左右,但总体算下来,刨除自家的劳动力成本,每头猪能赚四五百元。
但是邵军说,养猪户最近也被一件新事儿“憋屈着”。眼下猪肉行情好,一些规模小的养猪户对明年的行情也都有信心,想扩大生产。然而扩建猪舍、买种猪、买饲料……样样用钱,却不知这笔钱从哪里出。想贷款吧,可能用来抵押的东西太少。眼瞅着好行情抓不住,真是急死人。
金融抵押潜规则:带毛的不算
就养猪户说的愁事儿,记者进行了采访。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末,我省生猪存栏约1384.9万头。我省目前生猪养殖规模化生产企业约在60%左右,散户养殖约在40%左右。但不论是规模化企业还是散户,生产之初大多数走的是靠自有资金一点点滚雪球似地做大,聚少成多。由于无论是生猪生产企业还是个人,要想贷款,都需要一定的财产抵押,但是对他们而言,能够拿得出的抵押物常常是还在猪圈里的生猪。关于贷款抵押,在金融业内有一句戏言:千算万算带毛的不算。猪肉价格、饲料价格、防疫等不确定因素所隐含的风险时常存在,这些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有所顾虑。现在商业金融机构大多按市场化运营,怎样控制贷款风险也成为各个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工作。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我省有的商业银行从县和县以下撤出了,而我省养猪企业无论是企业还是散户多数是分布在县或县以下,一些金融机构就是想开展生猪贷款业务,其下伸的触角都没有了,也是鞭长莫及。
我省有一个县的养猪企业,为了形成规模化生产,曾经试图走农户提供饲料,企业自己生产的路子。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而且自身又不具备贷款条件,采取了农户贷款转给企业,企业提供农户仔猪的办法。一方面企业有了规模生产的资金,农民也有了生产资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没有拿到仔猪,贷款也给了企业。虽然企业对此事一直认账,但是由于还款不力,当初6000多万的贷款,现在连本带利的已达到了8000多万,企业的偿还能力让金融机构忧心忡忡。
同样我省一个非常有名养殖农场,养猪达到万头的养殖户有好几户,几千头几百头的更是不胜枚举,发展养殖业有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农户个人用于抵押物有限,根本贷不了款。于是农场出面提供担保,该地养殖企业和个人得到了1.9亿元贷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收回2000多万。
生猪贷款需要创新思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金融机构为解决生猪生产资金问题也采取了很多办法。牡丹江海林镇村民林华祥的养猪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和农信社的贷款联系在一起。1998年,林华祥单位破产下岗,他一无耕地二无资金,且家庭贫困。按照正常的信贷要求,他根本贷不了款。但海林镇信用社通过三五户联保等方式,为其提供了资金,用于建猪圈、买种猪。在信用社的大力帮助下,林华祥当年获利3万多元。又是通过农信社的贷款,小林现在建成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场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可繁母猪260头,后备母猪200余头,育肥猪1600头。其中,大猪1000头,仔猪600头,年出栏5000头,年产值20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获利500多万元。
通过三、五户联保,支持农村无直接经济来源的贫困户进行生猪养殖,农信社的信贷服务体现了创新思维。截止2007年7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支持没有土地等直接经济来源的贫困户3918户养殖生猪,贷款金额8000多万元,创造户年均收入近万元。
鸡东县东海镇是发展生猪产业较快的乡镇之一,在去年生猪价格下跌的时候,资金周转困难。东海信用社了解到该地区生猪生产基础雄厚,虽然暂时遇到困难,但以往还款信用也比较好。东海信用社雪中送炭,为该地提供贷款支持。去年该镇年出栏生猪达到3万头,今年,该镇年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到68户,已成为全县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
支持成立生猪规模化养殖乡镇、养殖村,从而达到支持生猪生产做大做强,尤其是在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是农信社对支持我省生猪生产的独特理解。截止2007年7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投放贷款9525万元,支持成立生猪规模化养殖乡镇7个、养殖村35个。
牡丹江大湾畜牧有限公司是集养牛、养猪等系统综合的产、加、销体系的公司,始建初期,母猪存栏仅50头,出栏育肥猪不到1000头。几年来,牡丹江城郊联社兴隆信用社对其投入贷款余额2000多万元,使其现已发展成为种猪场存栏经产母猪8650头,后备母猪2500头,三元杂交肥猪20000头及仔猪共计存栏45000头的东北三省规模最大、较为现代化的省内外著名养猪场,下设9个分厂。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400多万元。大力支持乳品、肉类、家禽等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规模化畜牧业养殖基地,农信社的贷款支持成为这些企业的坚强后盾。
在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生猪贷款6.5亿元,占各项贷款纯投放额的3.2%,占农业贷款纯投放额的3.6%,支持5.4万户生猪养殖71.3万头,贷款金额5.6亿元;支持2户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贷款金额320万元;支持5006户储备生猪饲料7.6万吨,贷款金额0.9亿元。
养猪户看好政策风向标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论是生猪生产企业还是个人,所谓贷款难,都是因为抵押的问题。相对于生猪生产企业而言,生猪散户贷款难比较突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贷部部长郭俊秋说,8月初,国家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指导意见》,要求集中信贷资金,加大对各个环节的贷款投放力度。对从事生猪生产、良种繁育、饲料加工销售的企业、农户都要增加贷款投入。其中明确规定了对什么样的生猪贷款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改进对不同的贷款需求主体的服务方式:比如对一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优先予以贷款支持;重点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的支持力度;对生猪散养户,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对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多的专业养殖户,可运用多户联保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担保的方式给予贷款支持;对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生猪饲养企业,可以运用银(社)团贷款方式给予贷款支持。散户如果通过小额信用贷款,在我省最多只能获得10000元的贷款支持。而通过联保的方式,相应的贷款额度就能多一些,贷款也容易获得支持。因而对于养猪户来说,在贷款问题上,看好政策风向标、利用好政策很重要。
近日,我省也制定出台八项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的地方配套政策。其中一方面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要主动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的有效合作,协助保险公司做好承保前的鉴定和理赔定损等工作。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另一方面加强生猪贷款服务,鼓励各种金融企业为生猪生产提供贷款扶持和信用担保服务,适当调整生猪贷款约期、增加担保方式、补贴贷款利息。
这一切,希望能给我省生猪养殖户吃一粒定心丸。
支持生猪养殖金融机构小步慢行
带着养猪户的新愁,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内一些金融机构。
中行黑龙江省分行在做好市场调研,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我省生猪生产的客户服务及金融服务工作:组织成立了支持生猪生产的客户服务及金融服务工作小组;对管辖内具备贷款条件的生猪生产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对符合该行授信条件的企业进行了筛查;对已选定的相关企业,督促发起单位加快项目流转,同时对已上报项目提前进入评审程序。截至8月末,中行黑龙江省分行已向相关企业发放5000万元流动资金,对支持我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起到了初步成效。
猪肉价格刚刚上涨的时候,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就迅速调整信贷政策,对支持生猪生产做出了具体的回应。一是稳定母猪存栏比例,保护母猪生产能力。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专业户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增加对其扩大再生产的信贷投放,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能力。二是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规范化生猪生产的各方主体,优先予以贷款支持,对家庭式散养户,充分发挥农户贷款“一证通”的优势,做到随用随贷,利率优惠,放宽单户贷款最高额度。三是对遭受猪瘟等疫情的贷款养殖户,采取贷款展期等措施帮助其恢复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提高生猪生产能力。
各地市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作物后期生长所需资金后,信贷回笼资金全力支持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投放,着力满足生猪生产良种繁育、饲料、防疫、屠宰、加工、销售等生产产业链企业、农户的合理资金需求。全省各地市都要成立“支持生猪生产贷款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切实做好生猪生产中贷款的投放工作。
此外,对于防范生猪贷款风险,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也有自己的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已经出台的贷款补贴和担保、保险等政策,主动协调,加强与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合作。对于已发放的生猪贷款,加强相应担保和保险措施的落实,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要在落实相应的措施后再投放,同时做好生猪稳定发展情况的跟踪和贷款统计工作,做到既要支持发展,又要控制信贷风险。
采访中,大多数金融机构表示,已接到总行的“要支持地方生猪生产”的通知,有的省级行也向下传达了总行的意见。所有的金融机构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一定会支持生猪生产:只要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一定优先支持生猪生产,具体措施多数正在制订中。
所有银行均可发放农村小额贷款
日前,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将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这是继去年底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后,银监会围绕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出台的又一支农惠农政策。
《意见》指出,在借款主体上,将小额贷款发放对象拓展到农村传统种养户、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在贷款用途上,支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
《意见》还提高了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联保贷款额度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额度可再适当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