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透视用工市场 招工骗局花样翻新难提防
2007-09-07 09:53: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7日电 当前一些用工单位抓住求职者着急赚钱的迫切心情,设置招工陷阱,牟取不法利益。多集中在运输、装卸、足疗、物流等工种的招聘上,严重扰乱了劳务市场秩序

  “试用期”里猫腻多

  来自肇东乡下的刘丽丽非常伤心。三个月前,她到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家酒店当了一名前台接待员,约定的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内包吃包住,只给一百元钱。小刘每天卖力干活儿,但还是在试用期满后被告之:你不适合这份工作,结账走人吧。

  类似小刘这样的遭遇,许多求职者都曾有过。一些招人单位经常在“试用期”上打歪主意,多则几个月,少则一两周,一旦被这样单位招聘上,往往白辛苦。

  在哈市人才市场,记者遇见了第三次到这里找工作的巴彦县农民张树福。从7月中旬到8月底,张树福曾在哈市三家装卸队干过装卸工,然而装卸队的“装卸实习”让他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仅拿到100元钱,除去吃住,只剩下了50元钱。

  七月中旬,张树福应聘到一家装卸队作装卸工,装卸队承诺必须实习几天,期满后月工资可达1500元。他每天扛四五十斤重的包裹,有时候从早上干到半夜。眼看就到了试用期,老板便找个理由辞退了张树福,一分钱没拿着。后来他才知道,这个装修队以这种方式,半个月已辞退两三拨人了。

  张树福说,再找活儿,说啥也不找有“试用期”的,不给钱还说不出来啥,窝囊!

  前几天,哈市下岗职工李梅被道外一家澡堂聘为搓澡工,澡堂承诺免费培训,月工资900元。可是李梅干了十天活儿,根本没有人培训,都是独立干活。待李梅讨要工资时,老板说,免费学手艺还没跟你要钱哪,还要工资?半个月培训结束后再说。李梅只好放弃了这份工作。

  业内人士透露,这是用工单位设的“陷阱”,对于有“试用”、“免费培训”字样的招聘,最好留个心眼,不要贸然应聘,以免自己受到伤害。

  指标苛刻刁难人

  明明只有一个职位空缺,广告上却写着招聘10人,最终聘用的新人难以逾越苛刻的指标,被认为“试用不合格”而被辞退。由于比较隐蔽,求职者受骗上当后难以收集证据,相关部门监管也比较困难。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李媛,应聘哈市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工作,招聘广告上标明月薪3000元。简单面试后李媛被录用,但按照公司惯例,文案人员必须先在广告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情况后再转到文案工作上。公司还给李媛定了2万元的销售指标。李媛凭着一股冲劲,没太在意2万元的业务额。等她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2万元对新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了月底,李媛要求公司支付薪水,公司却以“双方事先有约定,没有达到2万元业务指标不发薪水”为由,拒发李媛一分钱。李媛因“不能胜任工作”而遭解聘。事后李媛了解到,这家公司一直在招聘新员工,招聘进来的人往往因完不成业务指标而被解聘,公司就这样不断靠新人拉业务,却不用支付一分钱的薪水。

  还有的公司要求聘用人员先交押金购买其产品,看销售业绩再选人,而实际上,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出去,最后只好被辞退,几百元钱的押金也无法要回。

  一些求职者因为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也缺乏维权意识,在找工作时,事前对用工方的经营内容、考核模式缺少一个必要的了解,被不菲的薪水吸引就贸然作出决定,结果往往是辛劳了几个月,就被辞退,竹篮打水一场空。近年我省劳动监察部门接到类似的投诉,因为缺乏有力证据,给处理案件带来了难度。

  不签合同避责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企业出于自私的考虑,不愿与被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每当有农民工欲签合同,老板就以辞退为要挟,延签合同成为招工单位的另一种“陷阱”。

  从兰西来哈的李汝夫妇半年前经村里人介绍,到香坊一家养鸡场饲养鸡雏,商定每月每人工资是800元。老板说都是乡里乡亲介绍的,不会拖欠工资,李汝也就没要求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谁知,一个月下来,说好的每月每人800元,却只发了200元。老板只承诺等鸡雏出栏,再补发剩余工资。六个月之后,李汝夫妇被老板找了一个借口,拳打脚踢就给赶出来了。后来才知道,李汝已经是第三批被打出来的人。李汝在哈的亲戚想为其讨公道,但因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给其维权带来了很大难度。

  在道里一家饺子馆打工的下岗职工窦淑梅,今年5月份经过招聘在饺子馆做包饺工,可是试用期一个月过后,老板迟迟不与其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窦淑梅经过咨询得知,如果自己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就会延长,工资也会很低,窦淑梅经与老板反复交涉,终于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自己的权益得到了保证。

  “和我一起来的,有的现在还没签上合同。谁要求签合同,老板就威胁要辞退谁,一些姐妹觉得找份工作不容易,就忍气吞声,有的三四个月才签上。”窦淑梅说。

  哈尔滨市劳动监察大队的有关人士说,在打工时,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谨防“黑职介所”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抚顺街人才市场看到,街边流动的招工单位非常多,而市场的楼内却略显冷清。哈尔滨市人才市场的一位负责人刘彦坤告诉记者,进入大厅内招聘的用工单位证照齐全,如果被招聘,都是按劳动法的相应规定和有关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一旦权益被侵犯,劳动部门能够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

  据了解,针对出现在招工市场上的种种“陷阱”,哈市劳动监察大队公布各区监察大队的举报电话,并在各种人才招聘大集上发放维权宣传单。现在除了劳动部门积极维护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外,各级工会也在积极维护聘任人员的权益。道里区成立98个工会,旨在成为求职者的“娘家”。

  同时,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哈尔滨市人才市场的正规旗号在市场外摆摊开设求职黑中介,蒙骗求职者,新阳路派出所派警察“进驻”人才市场维护秩序。该所严所长介绍,人才市场今后是民警出勤巡逻的必到点,目的就是及时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我省各级劳动部门提醒广大的求职者,到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时,一定要谨慎,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要格外当心,慎重应聘。最好到有营业执照、招工许可证原件、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等正规的职介机构求职,避免落入招工陷阱。

 

  路边劳务市场待规范。

  民警检查抚顺街人才市场。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