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电 发展旅游——“神州北极”品牌引来十几万游客;开发绿色食品——“北奇神”远销日本、俄罗斯;发展特色养殖——全国最大的皮毛动物养殖基地初步建成;开发非林经济——塔源二支线铅锌铜矿获益颇丰……
今年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接续产业不断壮大、亮点频现,使林区经济全面提速。上半年,全区实现旅游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3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亿元,同比增长37.6%,增速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10.7%,是近10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其中,接续产业占40%以上。大兴安岭林区驰骋在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上。
实施生态战略提升林区引力
十几年前,整个大兴安岭林区九成收入来自伐木。如何突破“独木经济”格局,由以木材生产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成了大兴安岭人不懈的追求。
近年来,作为东北大粮仓、华北大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大兴安岭开始实施生态战略,因地制宜地发展富有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兴安北药、林产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六大接续产业。他们积极引导大批放下斧锯的林业工人转变观念,将目光投向了林草、旅游、药材等多种资源,并从土地、基础设施、启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大兴安岭,是我省惟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为了大量吸引外资,他们不断优化自身的“软”、“硬”环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企业年缴税2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3年内所缴税金地方分成部分的80%,全部以奖金形式奖励给企业;其建设地点的道路、供水、供电等相应条件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优惠;国内外500强企业在此新建大型加工项目,可以无偿为其提供厂房等等。
就这样,在这块资源的“高地”上,大兴安岭人成功地打造出了一片政策的“洼地”。
打造精品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金秋九月,走进漠河工业园区,宽阔的场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今年上半年,该园区共完成基础投资1200万元,其中场地整平27.3万平方米,调运土方24.5万平方米,并建设了给水工程厂房。目前,有3家入园企业正在开工建设,年底前即可投入试生产。
从去年开始,大兴安岭走上了园区化工业道路,建设了加格达奇、塔河、漠河、呼玛四个工业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636公顷,计划总投资6.16亿元,建设期为三年。
目前,以人造板生产、对俄进出口加工为主的漠河工业园区,以野生浆果加工、北药产品生产为主的塔河工业园区,以煤转油、绿色农产品加工、亚麻精深加工为主的加格达奇工业园区,集口岸通道、进出口加工、商业贸易、国际物流、经贸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呼玛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1亿元,落实入园企业16个,到位资金近3亿元。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正耸立起一个个接续产业发展的平台。
坚持招商“选”资倾力项目建设
过去是招商引资,现在是招商“选”资。如今,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生态功能区,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近几年,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大兴安岭招商引资的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环保项目落户林区。今年以来,全区共签订项目53项,签约额19.6亿元,到位资金4.6亿元,同比增长27.1%;仅在哈洽会上就签订了29项,签约额10.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合同项目3项,并首次签订了对俄销售1000万元北奇神系列产品的贸易合同。
与此同时,大兴安岭地区还把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他们坚持走出去招大商、引大资,把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作为重点强力推进,举全区之力打响了项目建设这场攻坚战。目前,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50强浙江卡森集团50万立方米人造板项目落户于此;新林盛兴高密度板厂已达设计生产能力,日产量320立方米;投资2.1亿元的金马饭店、华诚集团集成材、深圳致丰煤转油等11个产业项目都已开工建设,大部分厂房等主体工程有望在9月末竣工。
各业齐头并进实现富民强区
如果说,大兴安岭林区接续产业的发展贯穿着一系列观念和思路的转变,那么,另有一组生动的数字可以具体显示它发展的成果:
近几年,“神州北极”的品牌已经叫响,生态旅游业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特色养殖走向规模化,建起了20万头全国最大的皮毛动物养殖基地;以“北奇神”为龙头,全区共有109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使用权,年销售收入近6亿元;北药种植面积已扩到3.5万亩,建成企业12家,去年北药开发实现总产值3.3亿元;全区已发现矿产40多种,今年上半年,仅原煤生产就达163.7万吨,实现利润3162.5万元;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由16.7万公顷上升到112.6万公顷;目前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627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147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