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孙天琦、杨晓茼
新闻故事:
11日上午,记者在哈市道里区康富小学的课堂上见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孙天琦和杨晓茼。
二年三班的孙天琦见到记者来采访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向记者展示这学期她从“爱心超市”里得到的新书包。孙天琦对记者说:“我上学的时候妈妈很担心,生怕学校不收我,或者多收钱,但到学校一问,原来像我这样没有哈市户口的孩子借读费可以免收,也可以就近入学,我和城里孩子一样可以正常上学。”据其介绍,班里一共有33名学生,其中只有5名学生有哈市户口。在班级里,同学们都是平等的。她现在已当上了班长。
小天琦调皮地对记者说,由于他们的家长平时打工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他们通常都是“散养”的,刚入学时都是不管上没上课抬腿就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老师一年多的教导,他们都变得有礼貌了。小天琦说,由于爸爸妈妈在建筑工地上当工人,她生病时都没有时间领她上医院,都是班主任领着她去看病。
四年一班的杨晓茼也是二年级时从绥棱农场的一所小学转到康富小学读书的,她的父母都在哈市打工。晓茼说,爸爸妈妈的收入少,如果没有学校的照顾她可能已经辍学了。晓茼刚到康富小学时学习跟不上进度,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哈工大的一些大学生也在周末义务给她补习功课,缺少学习用品和冬天穿的棉衣时可以到学校的“爱心超市”里领取。晓茼的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晓茼学习很认真,成绩很好。
故事背景:
哈市目前城市在校生为29万余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2006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安置了6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待遇。2004年10月中旬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进城务工证”、暂住证、借读证3种证件免费就近入读哈市中小学校。
2004年10月29日,哈市希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在南岗区海城小学举行了“哈尔滨市希望工程红领巾爱心超市”启动仪式,截至目前已拥有“爱心超市”近百个,这些“爱心超市”多半是建立在贫困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主要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去年,省教育厅、省纠风办、省监察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各地要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以流入地区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做好农民工子女日常学籍管理工作,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待遇。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子女仍在原籍学校就读的,原籍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工作。
今年,哈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所有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都要从关爱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在妥善安排他们入学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学业上的衔接,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