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高温少雨强对流天气频发 专家解析极端性天气产生原因
2007-09-12 15:32:01 来源:东北网林城晚报  作者:崔蕊/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伊春9月12日电 刚刚过去的夏季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高温少雨、局地强对流天气、干旱等不利的气候因素下度过了夏天。

  今夏气温高降水少

  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夏天(6——8月份),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局地强对流天气强。今夏我市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4摄氏度,降水比历年少接近4成。

  今年夏天,嘉荫县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前期伏旱导致农田减产,后期又遭两次风灾暴雨的侵袭。记者在嘉荫县气象局了解到,今年夏天,嘉荫县的气温特别高,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6摄氏度,其中6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2.4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1摄氏度,8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2摄氏度。夏季降水为60.6毫米,不到历年同期的2成,而且降水分布不均匀,其中7月份降水比历年同期少3成,8月降水稍多,比历年同期多4.2毫米。

  强对流天气频发

  据了解,嘉荫县北靠江,南靠山,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夏季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地方性降水和强对流天气。8月20日晚,一场暴风雨袭击了嘉荫县,导致全县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据嘉荫县气象部门介绍,当天夜里,嘉荫县降雨量达85.7毫米,瞬时最大风速每秒19米,最大风力达7级。县城主要路段绿化带内的树木受损严重,树干被风折断,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暴风雨还使县内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厂房、办公设施及民宅受到损坏。红光乡燎原村的玉米地大部分出现了倒伏现象,有的被风折断。

  据统计,受此次暴风雨影响,全县耕地受灾面积达9.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6%,粮食产量预计减产6870吨,近300间房屋受损。这次强对流天气是近10年来嘉荫县遭受最大的狂风暴雨袭击。

  7月25日至26日晚,嘉荫县乌拉嘎镇、保兴乡遭受冰雹和狂风暴雨袭击,冰雹下落密度大,体积大,最大冰雹直径达3厘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受灾害面积达1万多亩。

  7月25日下午,美溪区也遭受了狂风暴雨侵袭和冰雹袭击,狂风肆虐,刮飞了房盖,刮断树木,造成停电和通信线路中断,部分街道积水,损失严重。暴风雨过后,美溪区一片狼藉,到处是玻璃碎片和泥沙,部分路面的积水达到20多厘米,交通堵塞,冰雹还打坏了庄稼,恶劣的天气持续20多分钟,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7月30日下午,伊春区也出现了强降水、雷电强对流天气,市气象台于当日下午3时30分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与此同时,防汛等各相关部门也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高温少雨出现旱灾

  今年的夏天,市民明显能感觉到,热天比以往多了。记者在气象部门了解到,今年夏天,我市高温天气来得比较早,热天也比较多。以往的夏季高温天气都出现在入伏以后,最热的时候是中伏的时候,基本有10多天左右的30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可是今年夏天,还没入伏天气就十分炎热。6月末的几天,我市的最高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

  高温少雨让我市发生了严重的旱情。据7月28日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显示,我市中南部地区0——10厘米土层旱象较严重,其中南部铁力10厘米土层相对湿度为52%,中部五营10厘米土层相对湿度为33%,北部嘉荫10厘米土层相对湿度为75%。由于持续多天的高温少雨,土壤墒情急剧下降,全市农田普遍旱情严重。

  极端性天气产生原因

  气象专家介绍,由于夏季的高温少雨,所以今年才会出现严重的旱情。之所以高温少雨是因为今年夏天大气环流比较弱,冷空气活动不频繁。特别是6月16日至7月16日,我市持续30多天高温少雨,土壤墒情急剧下降,全市农田普遍旱情较重,旱田作物叶片萎蔫,水田严重缺水,个别地块土壤龟裂、禾苗枯萎,甚至出现大面积死苗现象。

  从全国来看,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出现暴雨点多、面广、强度大的现象,灾害为新世纪之最。8月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向媒体通报了今夏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为何今夏我市会出现相对频繁的灾害性天气?专家分析,大背景是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第二主要是今年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的结果。据了解,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我国的气候异常是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强降水、冰雹、雷电、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全球变暖会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相应的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干旱事件频率会增加、范围会增大。而极端强降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产生的,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有冷空气侵袭时能量释放加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今夏我市天气气候异常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结束。这种现象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出现异常,导致从我国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风偏弱。厄尔尼诺现象对夏季降雨有重要影响。1951年以来共发生15次厄尔尼诺现象,有13次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第二年夏季我国出现两条雨带的分布,一条主要雨带位于长江流域,一条位于松辽流域,而我市恰恰在松辽流域之内。

  预防极端性天气

  专家介绍,虽然今年夏季我市出现的极端性天气还在正常的天气范围内,但是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对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应该做的是要适应气候变化,了解其对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专家、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全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人们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积极选择。

  今年夏天,我市前期遭受了旱灾,后期又遭受了几次狂风暴雨和冰雹的侵袭,灾情发生后,各地相关部门积极行动,相互配合,使损失降到了最低。因此,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积极防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除了加强灾害科学预报、影响分析、预警监测外,快速抢险、灾后治理救助等也至关重要。必须要加强民政、卫生、水务、电力、交通、建设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应急协调联动,科学应对、积极防御,不断提高在预测、指挥、协调、安置方面的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经受住气候变化的考验。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