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4日电 与2000年相比,企业经济规模增长了2.1倍,经济效益提高2.45倍;万元产值能耗水平由0.44吨下降到0.38吨,下降率为14%;污水、烟尘和固体废弃物等累计降低了33%。6年磨一剑,终于在2006年,哈药集团真正实现了“两提高两降”。而此时,哈药集团节能降耗、治理环境污染的脚步非但没有放缓,反而加大了,特别是2006年至今,该集团在环保治理上投资已高达2.8亿元,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的“三步走”也丝毫不松懈地贯彻着。
第一步:资源整合+产业布局调整=节能创效
目前,哈药集团实施了三精制药收购哈药四厂整体资产、中药二厂与中药三厂的资产整合等资本运作项目,进一步优化了集团整体产业布局,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医药公司、生物工程公司、原哈药四厂等相关企业也根据市政府“退二进三”的城市规划方案,提前做好企业搬迁改造的工作预案,并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与企业搬迁改造同步实施,使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落到了实处。
据了解,经过资源整合和搬迁改造后,集团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了2100吨以下,全部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降低了30%,仅2006年该集团节能创效就达2800多万元。进而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挥了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优势。
第二步:产业升级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今年以来,哈药集团重新构建能源管理框架,从源头入手实施用能管理,力求能源管理实现整体最优规划、最优控制。该集团制药总厂的环保治理模式目前已从原来的“以治为主”转为“以防为主”。在硬件方面,他们在设计产品时,选择无污染和少污染的工艺,生产时采用高纯度的原辅料,选择可降解或可再生的包装材料,选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先进设备,采用最佳的污染治理技术以及必要的高效末端处理装置等;在软件方面,他们把节能减排纳入各个子公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首要内容,强化全体员工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自1993年以来,制药总厂已累计投入2.8亿多元用于治理废水、废气、烟尘和噪声等污染。他们先后在两个厂区分别建了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35万吨,回收清洁水5000吨/日,污水经处理后实现了达标排放。该集团的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厂区建设时,就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5000多吨,保证了污水达标排放。同时,该公司还投资建设了国内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的3×10吨锅炉房,配备了XZD-10除尘器及静电除尘器,实现了烟尘达标排放。在硬件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该企业进一步强化环境管理工作,根据ISO14001标准的要求,在企业内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并在2004年通过ISO14001、ISO9001、OHSAS18001三个体系认证。目前,三精制药厂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已发展成为哈市著名的工业旅游基地之一。
第三步:实现清洁生产迈向循环经济
为解决污水处理厂水解池产生的硫化氢气体污染以及青霉素气味污染问题,该集团制药总厂投资1000多万元上马了4套气味处理设施,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对气味进行有效治理,气体排放符合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一项目也通过了哈尔滨市环保部门的验收。该厂还率先在国内医药企业中将原有的水膜除尘器改造为布袋除尘器及静电除尘器,以应用于链条式抛煤炉,并投资3000万元新建了两台规模分别为75吨和90吨的循环硫化床锅炉,还为这台锅炉配上先进的静电除尘设施,以此替换掉了原有的两台35吨抛煤机炉,使工厂的烟尘排放大大减少。
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哈药集团坚持采用清洁型燃料进行生产,2000年至2006年清洁生产创效累计达1000万多元。2004年,该集团主要生产企业均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2006年该集团制药总厂又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哈尔滨市十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
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认可。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考察松花江流域治污情况时,专程到该集团制药总厂进行实地环保检查,并对哈药投入巨资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在生产全过程实现“明明白白生产,清清楚楚排放”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