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关注城市垃圾回收再利用 该算哪笔帐?
2007-09-16 13:55:0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姜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6日电 哈尔滨日产生活垃圾3000吨,这样的资源如何利用?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城市生活垃圾往往一埋了之,即便像北京上海等垃圾处理较好的城市,回收再利用的也不到5%。为什么如此大量的“资源”不能被回收再利用?很多人说,回收处理垃圾的收益还不如处理费用多,然而对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来说,我们是应该算经济账还是算环保账?

  哈市生活垃圾85%填埋

  哈尔滨是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每天产生的3000吨生活垃圾,绝大部分都被填埋在垃圾处理厂内。据哈市市容环境管理办公室业务科陈铮科长介绍,目前,哈尔滨有两个大型垃圾处理厂,西南垃圾处理厂和向阳垃圾处理厂,每个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都是1200吨。还有一个小型的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在200吨左右,这三个处理厂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全部是进行填埋处理,哈市85%的垃圾都是被这三个垃圾处理厂填埋。目前还有一个处于调试阶段的火电三公司垃圾综合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在500吨左右,实行的是焚烧处理。

  3000吨垃圾处理费用是个庞大的数字,因为有关部门的“领导不在”,记者没能找到哈尔滨处理垃圾的成本是多少,但从全国公布的140~160元/吨的处理成本上推算,哈尔滨的垃圾处理费用也是天文数字。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R行动”,把垃圾的产生量减少下来。三个“R”的行动口号是:一、减少浪费(Reduce);二、物尽其用(Reuse);三、回收利用(Recycle)。

  哈尔滨每天3000吨的垃圾产量,为什么没有进行回收再利用。“如果回收一吨垃圾的费用是100元,可是回收再利用的收益不到100元,谁还能回收垃圾?谁也不能干赔本的买卖!”陈科长这样解释哈市生活垃圾没有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哈市垃圾污染地下水事件成了反面教材

  据陈科长介绍,填埋是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普遍做法,这样处理费用相对较少,污染相对较小,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然而,垃圾填埋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尤其是填埋场如果防渗措施做得不好,很容易发生渗出液污染事件。在国内,就发生过多起这样的事件。由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沈东升编著的《生活垃圾填埋生物处理技术》一书中,收录了几起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的事件,其中就包括哈尔滨市韩家洼子垃圾处理厂渗出液污染地下水的事件。1983年,贵阳市夏季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堆放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场渗出液污染,大肠杆菌值超过饮用水标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标2600倍。当时经检测,哈尔滨市韩家洼子垃圾填埋场附近地下水中铁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2/3,锰超标3倍,汞超标29倍,细菌总数超标4.3倍,大肠菌超标410倍。

  发达国家公众环保意识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刘惠玲教授曾经在加拿大居住过一段时间,目睹了加拿大人的环保意识。

  2001年的一天,居住在加拿大的刘惠玲老师看见房东老太太正在吃力地分解一个罐头瓶。这个罐头瓶一半是铁做的,一半是纸壳做的。刘老师立即明白了:她要把这个罐头瓶分解开,铁做的要投入到金属垃圾箱,纸壳的要投入到废纸垃圾箱。刘惠玲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没想到一个加拿大的老太太竟有如此的环保意识。在加拿大生活期间,刘老师还看见许多环境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去超市购物时,随身携带布兜,不用超市的免费塑料袋。

  刘惠玲说,垃圾回收是个世界难题,就算发达国家,也不能做到100%回收利用。填埋、焚烧、堆肥,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但是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垃圾填埋处理成本较低,但填埋占用空间大,如果防渗工作做得不到位,渗出液容易污染地下水水质;垃圾经过焚烧可大幅度减量化,而且可以回收热量,但烟气净化措施不当,易造成大气污染;用生活垃圾生产出的肥料,其改良土壤的作用较好,但养分含量低。所以,每个国家的最终目标都是垃圾的回收利用能克服上述缺点。

  垃圾回收是个系统工程

  垃圾回收利用就要进行分类存放,比如在日本,垃圾要分成21类回收。2000年,我国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个城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也不过只将生活垃圾简单地分成3类:在焚烧厂服务地区按有害垃圾、废玻璃和焚烧垃圾进行分类。而在非焚烧厂服务地区(包括填埋场、综合利用厂等),则按湿垃圾、干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分类。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上海要求市民将生活垃圾分类,可是环卫部门将垃圾收集起来之后,重新将已分类的垃圾倒在了一起处理。面对市民的质问,上海环卫部门只好说了实话:市民分类的垃圾,真正符合回收利用要求的只占20%,而且,他们的分拣设备处理能力也有限。

  这个事例说明,垃圾回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不能单独依靠设备的完善,也不能单独依靠市民的素质提高,在完成两者结合的情况下,还要有大量的资金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这样才能达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最终目标。而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率只有58.2%,无害化的处理只占20%左右;全国660座城市当中,还有220座被垃圾包围。垃圾处理尚且如此,回收利用就更艰难了,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5%。

  陈铮说,垃圾回收再利用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可用成分所占的比重要大于40%,否则,投入严重大于产出,不划算;二是市民的素质要提高,市民有义务对垃圾进行分类;三是分类处理需要巨额投入,包括设备和后继的运行费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家不大可能做到。但也不是说我国的垃圾就没有回收再利用,在国外,易拉罐、矿泉水瓶、旧书等都是垃圾,可是在国内,垃圾堆里很少有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这样的废品很少能走出家门,往往被主人直接卖掉了。即便是丢进了垃圾箱,也被拾荒者拣走了。经过层层“过筛子”,跟国外的垃圾相比,我国的垃圾堆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东西了。

  “经济账容易算,但是环保账不容易算。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可以最大化利用资源,最小化影响环保。可是,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做到的。作为环卫部门,我们希望垃圾回收利用,可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算哪本账,应该是国家的事。”陈铮无奈地说。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