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8日电 17296位爱心捐助者不约而同地签下“圆梦人”的名字,善举湿润着我们的眼睛。
于是我们思索,是什么促使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是出于对弱者的真切同情,是为了获得助人后心灵的快乐,更是出于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不需要知道我们的名字,只要告诉被资助的学生将来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就可以了。”这应是众多“圆梦人”的共同心声。
当一座城市众多人不约而同地做出同样的举动,我们看到的是这些人相通的心灵、相同的心地、共同的心愿;当一座城市众多人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个名字,我们看到的是整座城市人格化的品性及其背后深厚的精神底蕴。那么,是什么呢?是“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
裹挟于世俗的红尘,忙碌于日常的生计,我们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当众多“圆梦人”的身影让我们的心头猛地一热时,当类似的故事以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一幕幕上演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精神品质。
更为可喜的是,爱在延续,温暖在传播,城市精神在传承弘扬,“圆梦人”的心声也因此正在得到良性的回应——这回应,见于那些受助于希望工程的大学生捐上的勤工俭学工资,见于“圆梦人”的故事见报当天纷至沓来的1.4万元捐款,见于9岁小女孩连同零花钱献上的稚嫩绘画……
读者朋友,如果“圆梦人”及其引发的故事能够触动您的心灵,那么,揩去眼角感动的泪水,让我们一起作如是思索:当我们偶遇困顿,对世事心灰意冷的时候;当我们遭遇不公,对这座城市心存怨艾的时候,回想一下“圆梦人”的故事,我们会感到这座城市的爱与温暖,我们前行的脚步会为之更加明快坚定。更值得我们思索的是,该怎样也去做一个“圆梦人”,尽自己的力所能及,让爱与温暖传播、传递,让哈尔滨精神历久弥新。果如是,则我们便是一个高尚的人、有爱心的人,我们的城市便是一座大爱之城、温暖之城、和谐之城、希望之城。
成千上万的好心市民已然走在了前面,我们该奋力跟上,集结在“圆梦人”的旗帜下,伸出温暖的手,献上一份爱心与责任,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更为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