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8日电 题:新型工业化,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解读
前言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全省上下深刻领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精神实质,黑龙江日报编委会决定,从今日起推出大型特别报道,对《决定》进行深入的解读。
据了解,省委起草组深入市县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历时四个多月完成了《决定》稿起草工作。全会审议通过《决定》,标志着我省工业化进程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决定》指出的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和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构架、主要措施等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反映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促进工业和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根据《决定》,到2010年我省GDP要达到1万亿元,完成这个目标,靠传统发展工业的思路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那么我们省为什么要这样定位?基于什么样的依据?国内一些省区都提出了较明确的发展定位,我们省如何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确定明晰的发展定位?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先提出的是党的十六大报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重要特点和注意问题
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比较
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
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
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
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省委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经被国内各省区的发展形势所证明,是一条振兴之路、腾飞之路和发展之路。像我们这样一个因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制约,发展滞后的老工业基地,比任何一个欠发达地区都迫切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迫切需要实现全面振兴。
![]() |
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要素重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了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快速增长,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今年1至7月份,累计实现增加值15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是1998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实现利税1733.2亿元,其中利润127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19.5%,进入全国前五名。今年1至7月份,企业实现利税虽比去年同期下降3.2%,但扣除大庆油田实现利税比去年同期增长81.4%。非常可喜的是地方工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今年1至7月份,地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19.7%、47.2%和91.5%,在38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其中电力、煤炭、食品、医药、通用设备制造等11个行业增加利润都在1亿元以上。
![]() |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非公有制经济日趋活跃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针对我省国企历史包袱沉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结构调整缓慢等突出问题,把国企改革作为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打胜了一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总体攻坚战。坚持配套推进联合重组、兼并、主辅分离、社保并轨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等各项改革,使一大批企业重现生机。通过开放式招商改制,引资改组改造,促使一批劣势企业退出了市场。截至2006年底,我省累计完成改制企业3302户,占应改制企业3467户的96%。其中完成改制的大中型企业193户,占全部应改制大中型企业201户的96%。完成改制后的大中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35户,占已改制193户的18.1%。盘活国有资产近200亿元。分离办社会职能,向地方移交中小学611所,分离辅业单位532个。2006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减至661户,数量减少了58%,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3.3%、1.2倍和1倍。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由188户增至413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今年6月份,全省非公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9.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从业人员达到548.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2%;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6%,比上年同期上升2.7个百分点。在全省13个地市当中,有9个地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0%,成为推动地方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布局上看,非公有制企业开始向专业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2006年全省80个省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已进入企业5141户,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0亿元,安置下岗职工23.5万人。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56个,年销售收入达219.8亿元。
![]() |
支柱产业稳步壮大竞争优势逐步增强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建设和改造了哈飞轿车、哈电出海口基地、大庆60万吨乙烯、30万吨聚丙烯、重型数控机床等200多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提高了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和专业园区的快速发展。2006年,六大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87.1亿元,同比增长22.1%,固定资产投资758亿元,增长25.8%。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产业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装备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0.1亿元,利税46.4亿元,利润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44.3%和60.4%。今年1至7月份,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个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2%、12.9%、3.8%和18.5%。竞争优势与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6年,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40.7亿元,同比增长26.1%,成为引领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 |
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大力开展招商活动,推动南北合作,促进东北区域合作。通过辟建各类园区,引进了一批企业和项目,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开发区成为牵动外向型经济的载体,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33.8亿美元跃升为2006年的128.5亿美元,年均增幅达30.6%,成为中西部省区第一个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省份,总量居全国第十一位。哈大齐工业走廊实现了高起点起步,截至今年6月末,基础设施投资85.2亿美元,启动面积62.4平方公里,入区企业453个,项目总投资达205.8亿元。到2006年底,东部煤电化产业带初具规模,已被国家列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基地内四大煤城截至今年7月末,实现工业增加值95.2亿元,同比增长17%以上。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已启动建设园区37.7平方公里,入区企业709户,建成新项目145个,在建项目109个。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县级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5.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15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由21个增加到32个。2007年上半年,县域经济稳中有快,运行良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5.2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口径财政收入76.7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超亿元的县17个。
![]() |
部分危困行业转向良性发展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
通过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综合配套用好各项扭亏增盈政策、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等措施,地方工业在2001年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桦林、北钢等亏损大户基本摆脱困境,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煤炭、军工、冶金等困难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明显好转,己由过去的负向拉动转为正向拉动。2006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9.2亿元,利润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1%和42.3%。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今年1至6月份,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126起,同比减少4827起,下降44.1%(全国下降23.3%)。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全面下降。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3%(全国平均下降18.5%)和下降32.1%(全国平均下降14.3%)。
新型工业化可产生的三大效果
透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尽管发展形势喜人,但不容乐观,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我省经济发展主要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只有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发展方式的大转变、经济的大跨越和社会的大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
![]() |
第一,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最终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世界发达国家和内地发达省区的实践表明,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工业强则国民经济强,工业化程度高就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就会牵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只有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依托我省的资源、产业、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资金、技术及产业的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才能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
第二,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资源供给不足已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我省虽是资源大省,有丰富的油、煤、木材等自然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工业基地,但也是消耗大省,全省每年消耗8716.5万吨标准煤。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市场优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繁重,一些企业因生产方式粗放举步维艰,有的因节能减排不达标而停产。特别是还出现了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七台河东风煤矿特大爆炸事故,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再也不能继续走下去了。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尽快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延伸资源开发的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形成高端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才能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闯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 |
王俊平作
第三,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谋求发展。
我们的近邻印度2006年开始规划,用七年时间引资900亿美元,与日本合作建设1483公里贯穿北部、西部六个邦的工业走廊,准备打造12个产业集群,10个物流园区,走廊建成后将使印度就业增加15%,工业产值增加28%,出口增加38%。
纵观国内,国家近几年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使全国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面。东部地区已由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由来料加工转向抢占产业链高端,开发区开始腾笼换鸟,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开始。
环顾东北,我们可以发现,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已初具规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日渐形成;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纷纷落户,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内蒙东部地区已列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已开始显现。
尽管“十五”以来,我省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处于新型工业化的起步期,仍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经济欠发达仍是我们最大的省情,激烈的竞争迫使我省必须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东北振兴规划出台,宝贵的机遇激励我省必须跨越式发展。我省特有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较为齐全的重化工业体系、特色突出的区域布局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批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已进入加快成长期,将支撑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省只有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利用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带动现代农业快发展,拉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中迎头赶上,才能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