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8日电(记者高长利)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为重点,相继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两基”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圆满完成一期义务教育工程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在2001年——2005年实施了“二期义教工程”,投入资金1.26亿元,重点加大对杜蒙、林甸、富裕、拜泉、绥滨5个“两基”攻坚县和松花江林业管理局等6个单位的支持。新建校舍4.8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8.2万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课桌椅,配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进行师资与校长培训。通过项目实施,全省项目县小学仪器设备达到一类配置的学校69所,达到二类配置的281所,达到三类配置的236所;生均图书达到9.96册;课桌椅基本配齐。初中仪器设备基本达标,生均图书15.1册;购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硬件2215台、套,软件1062套,信息化教学手段得到大幅度提高。期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共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8545人次,提高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就出台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2003年又出台了《黑龙江省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标准》。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全省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合格以上学校达到85%,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危房改造工作,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中,连续几年专题部署、专项督办。“十五”期间,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改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18.9亿元,改造危房229.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8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5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6万平方米。2006年,省政府一次性投资10.2亿元,彻底消灭了全省现存的中小学D级危房113.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20.9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全省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2007年,在中央补助7600万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投入7600万元,建立起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针对全省地域辽阔、农村牧场林场多、边境地区人口稀少等实际情况,黑龙江省较早地提出了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办学规模、实施集中办学的工作思路。2004年至2006年,全省5个“两基”攻坚县新建、改扩建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48所,建成校舍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改善了全省新增1.45万名初中学生和0.36万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2005年4月,黑龙江省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工作。工程按区域分三期进行建设,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完成,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三期工程即将进行硬件设备的送货安装和光盘采购。工程建设总投入3.68亿元,覆盖除农垦、森工系统之外的全部农村中小学校。目前已累计建设模式一学校2088所,模式二学校7238所,模式三学校161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