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9日电 双鸭山全力构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就业一体化机制,创建和谐低保。把低保户作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每月有10多万人次参加公益劳动。
9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双鸭山市沉陷贫困老矿区——岭东区。这里,房屋不很现代,但环境却非常整洁,公路两侧排列整齐的盆栽与散种的鲜花竞相绽放,一队没有穿黄马甲的人,在路边拔杂草、捡垃圾、清边沟,他们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原来,他们是享受城市低保的困难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党和政府为我们解困,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这个区民政局领导告诉记者,岭东区城区保洁没有一名环卫工人,全部由低保对象承担。这样做不仅起到打假治懒作用,而且为地方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不但美化了环境,还培养了低保对象回报社会的奉献意识。
这是双鸭山市全力构筑社会救助体系,创建和谐低保,共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双鸭山市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目标,在救助管理体系上加强网络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他们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低保申请、核查、审批、公示、发放等程序的实施办法和完成时限做了明确规定。他们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在全市92个社区建立社会救助协管站,接受评议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分类施保与动态管理操作程序,实现了数据库直接与金融部门对接,确保资金完全封闭运行,完善了政府救助、社会救助、精神救助相结合的立体救助网络,建立起衣食、医疗、就业、就学、居住、殡葬、法律援助、社会互助、精神求助“九位一体”的综合救助体系,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救助工作运行机制。
目前,该市纳入城市低保75272人。近3年来,通过规范化管理,共有6193户家庭被及时取消保障待遇,有2777户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被及时纳入保障,实现了规范化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在开展救助工作中,该市结合老矿区因资源枯竭、贫困人口较多、包袱沉重的实际,注重强化造血功能,通过充分挖掘低保队伍潜力,创造性地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两保两增”活动,即巩固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成果,保持低保对象良好脱贫致富精神状态;增强低保对象脱贫致富本领,增加低保对象的就业门路。
变消极救助为积极扶持,提高低保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低保人员回报社会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使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现就业和创业,自立自强脱贫致富。
通达社区居民王军,于2005年3月纳入低保后,干起了电焊维修,每天收入二三十元。一年后,日子虽然仍有些捉襟见肘,但他主动找到社区要求退保,他说:“现在我已经能自己挣钱了,把低保让给比我更穷的人吧。”这个社区像王军一样就业、创业后主动退出低保的有20多户。
森铁社区将一层办公楼让给10户低保户,由社区副主任王秀芹牵头,成立低保联合体,以预付的半年低保金及小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组建棉服厂。
如今,在双鸭山,通过“两保两增”活动,免费获取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技能,从事畜禽养殖、干菜制作、汽车修理、面点加工、酸菜腌制等小买卖实现就业、创业、解困、退保的已达211户。
双鸭山还把低保户作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按照低保人员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组建了低保城区绿化、保洁、道路维护、治安巡逻和社区服务五支队伍,定期参加治安巡逻、环境卫生整治、小区绿化、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从而将公益性劳动的过程变成了低保人员相互教育、回报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做贡献的过程,既培养了低保人员的奉献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得到了广大低保对象的支持和响应,据了解,全市每月有10多万人次参加公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