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省审计厅帮扶新农村建设打造“明水第一村”
2007-09-19 14:29:0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9日电 2006年,明水县向荣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走田间,踏地头,访农舍,还和村民们结上了“亲戚”。他们就是省审计厅的干部职工,用村民们的话说他们是向荣村的“福星”。

  “绿色扶贫大棚让俺挣了1万元”

  向荣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守着城镇却没有挣到城里人钱。省审计厅帮建后,便把蔬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于是10栋“扶贫大棚”拔地而起。

  尽管秋日阳光高照,刚卖菜回来的农民朱大海顾不得歇晌就一头钻进蔬菜大棚,忙碌起来。今年39岁的朱大海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始蔬菜大棚种植,没想到黄瓜一茬就收入8000多元。他边侍弄着鲜嫩的黄瓜边告诉记者:“我每天早上3点就出去卖菜了,黄瓜、菠菜都有,每天销菜量就达几百斤。现在村民们都羡慕死我了,说我这回掏上了。今年一亩大棚就能让俺多收入1万元,比陆地蔬菜增收近10倍。”

  大棚不要钱,种子又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良种,也不要钱,整个就是一个白种,但是在别人看来是天大的好事,可在向荣村,农民却不买账。朱大海回想起年初动员他种大棚时,可不是这样心甘情愿。他说:“那时没有棚室种植技术,又不知道能不能挣钱,都说效益好,但是俺们得眼见为实。”一旁的村支部书记陈江说:“农民是不见钱不干,那时,我都撵到地里去劝他,因为他是党员,在老百姓不认的时候,他得做表率。”“今年干旱,陆地蔬菜减收,菜价高,现在大棚里的二茬菠菜、香菜也能卖上个好价。明年俺要接着干,大棚收费俺也干。”朱大海信心十足。

  现在向荣村农民都朝着大棚使劲儿,明年都要包大棚,种植棚室蔬菜。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热情高涨,向荣村农民观念的转变,还要归功于省审计厅。明水镇党委书记付中感触特别深,他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帮建单位,比自己家的事还上心,他们是真帮实扶。”

  利用地缘优势,发展蔬菜产业是省审计厅给向荣村开出的第一剂“良方”,他们第一批投资兴建了10栋大棚,选择省农科院提供的优良黄瓜种,在今年干旱的情况下,亩产达到2000公斤。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将保护地栽培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6亩扩大到3700亩,新增蔬菜种植户58户。由于向荣村的农民以往都是种植大田作物,对蔬菜的种植技术不了解,省审计厅就主动协调,省农科院专家半年4次来到向荣村实地考察,确定适合该村种植的品种,还手把手技术培训,使全村种植户培训面达到了100%。省审计厅还先后为向荣村引进蔬菜生产新技术3项,引进蔬菜新品种4个,打造了“向荣油豆角”、“向荣黄瓜”品牌,远销黑河、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等地。现在,向荣村计划发展棚室蔬菜500亩,陆地蔬菜5000亩。蔬菜将成向荣村的主导产业。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省审计厅推动向荣村引进了“昆仑瓜菜氮气保鲜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经进行试生产,预计正式投产后,年可保鲜蔬菜3000吨,安排村民就业90人,菜农亩增加收入450元。如今,向荣村蔬菜生产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保鲜、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俺们现在和城镇没什么两样”

  走进向荣村,标准的小康住宅十分引人注目。气派的庭院,一应俱全的时尚家电,整洁漂亮的院落,青一色红砖墙,家家门前的小石桥,展现着当今农民的富足。“多亏省审计厅了!咱建新房子还给优惠补助。这几年,我儿子在大庆打工,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家里就剩我们老两口,一年种地种菜收入还不少呢。”农民贾志军自豪地说。

  在去年,向荣村可不是这样,那时向荣村是远近闻名的环境差村,柴禾连屋,屋连灶台,柴草垛与粪堆并存,满村都是土路、土房、篱笆墙,一到雨天出不去,进不来,脏乱差简直是不堪入目。在明水扶贫多年的省审计厅经贸处张曙明处长说:“贫困村我们也见过,但没见过离城镇这么近,还这么脏、这么乱的。”

  省审计厅帮建组与村干部认真商讨,下决心从改善环境入手,下大力气改善村容村貌,省审计厅帮助协调了一部分资金,派专人督促,这个举动感动了明水镇向荣村的村民。他们连夜开会,发动群众,“帮建单位这样支持,咱们要下决心清理脏乱差!”村里下了一道死命令,整治村荣村貌。于是,用了几天的时间,把堆积十几年的垃圾彻底清除,村路、院宅,尽管还是土路、泥房,但也还干干净净。“第二次来到向荣村,一看村子干净了,村民们也热情起来了,我们感到尽管村里基础设施差些,但面对发展,村干部着急,村民们有信心。这个穷亲戚我们认定了。”省审计厅副巡视员徐永成说。

  为解决农民出行难,省审计厅协调有关部门,为向荣村建设了6公里通村公路。用红砖在4米宽的白色路面两侧修建了各1米宽的路肩,加宽了路面,村民们都说,省审计厅为我们修建了一条幸福路、希望路、小康路。朱大海体会特别深。他说:“以前卖菜半夜12点就得出门,往城里跑,尽管到城里就是2公里的路,但是路不好,一走就得二三个小时。遇到雨天,根本就无法走,有时就用肩扛着蔬菜到城里卖,那时别提有多难了。现在好了,审计厅给俺们修了致富路,3点钟菜市开门,俺提前10分钟走就行了,太方便了!”陈江对记者说:“以前由于村里没有路,收猪的到村里都每斤便宜2角钱,村民还得雇四轮子给拉出去,要不人家都不收。”

  路好了,省审计厅干部职工又寻思着怎么让贫困户住上好房。他们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对50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全村农民住房的砖瓦化率提高到65%。如今,走进向荣村处处可见红砖、沙子、水泥,村民都为建设自己的新居而忙碌着。记者走进正在建房的孙晓民家,白色房、蓝色门,还别有创意的建造了一个阳光房,直通院子,他说:“城里人的别墅不都这样吗?现在俺们有条件了,盖房审计厅还给补助,差啥不盖呢!”推开孙晓民家的门,除了地面还没处理好,一切都已就绪。大厅四周多彩射灯,屋内喜气洋洋。厨房、浴室、厕所规划有序,整洁一新,100平方米的房子坐落在绿色丛中,比城里的住宅还像样,令人羡慕不已。孙晓民说:“现在俺们一看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各家都比着建,生活档次一下就提高了。”

  刘喜涛的儿子在大庆打工4年了,走的时候村里还破破烂烂的,没想到不到两年的光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回来的时候,都认不出家了,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曾经居住多年的地方!”的确,省审计厅帮建的两年来,向荣村农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3200平方米的广场,体育器械齐全;在村中心路两侧,统一标准的4000延长米红砖墙,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千米红色长廊”;白色通村路两侧新栽柳树8000多棵,栽花5000多株……生活区与养殖区实现了分离,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生活,用上了清洁能源。

  “现在,一打开开关,气就出来了,做饭一点烟都没有,再也不用受烟熏火燎的苦了。下雨天也不用抱柴火,可干净了。”用上秸秆汽化炉的农民刘喜涛笑得合不拢嘴。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省审计厅积极帮助向荣村引进沼气开发项目和秸秆汽化炉。今年计划为50户农民家庭安装秸秆汽化炉。

  “3000册科技图书俺们看个够”

  省审计厅把帮建工作当作是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他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责,边实践、边提高,促进了帮建工作的深化。他们积极加强指导村级组织建设,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项目的谋划、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特别是组织和引导农民自觉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更加清楚明白,更加有信心。

  “现在我们的财务都公开,张榜上墙接受农民监督。而且,修建通村公路、安装自来水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如今的村支书是越来越好干了,农民也非常支持,这多亏了审计厅的帮建。”陈江感触很深。

  近两年来,省审计厅注重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条件,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文化大院的建设使向荣村农民有了补脑充电的好去处。3000多册农业科技图书使农民有了不走的“老师”,农民闲暇时都来这里,寻求种田知识,他们说:“这里的3000册科技图书俺们看个够。”他们还组织哈医大四院的专家为村民送医送药。省审计厅15名厅处级干部与15户贫困户结成对子,通过亲情扶贫为贫困户雪中送炭。

  “省审计厅帮建向荣村新农村建设两年,帮扶明水县六年,先后为我县协调落实项目21个,争取资金3700多万元。我们真是攀上了高枝儿。”明水县委副书记韦健璇这样说。

  昔日的落后村,两年间一跃成为“明水第一村”,提起这样的变化,省审计厅厅长李希龙说:“我们帮建是综合了省直各部门的力量,建设新农村是我们的责任,看到向荣村蒸蒸日上的局面,我们很欣慰。”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