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9日电 清晨5点,徐慧娟在闹表声中起床,开始准备早餐,当然不会忘记煮上一个鸡蛋;6点半,婆婆于凤云该醒了,徐慧娟一边跟婆婆唠嗑一边给她洗脸、梳头、穿衣服,还有一样被婆婆称为“雪花膏”的润肤油是一定要搽的;7点半,准时开饭,婆婆最爱吃的煮鸡蛋温度刚刚好。
这是家住南岗区中学胡同8—1号的徐慧娟每天生活中的一小段缩影。14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徐慧娟坚持给瘫痪在床的婆婆端屎接尿、喂饭擦身,从无怨言。她总是说:“婆婆也是妈。”
14年,她的床紧挨着婆婆的床
1994年9月的一天,62岁的于凤云突发脑梗塞昏迷,在两个月内先后三次入院,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徐慧娟把婆婆从医院接回家,照顾瘫痪的婆婆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家里突然多了一个瘫痪卧床的老人,活儿一下子全来了。为了晚上睡觉时方便照顾婆婆,徐慧娟搬到婆婆屋里与她同住。14年来,她的床紧紧挨着婆婆的单人床,她一伸手就能摸得到婆婆。夜里,婆婆稍微一动她立刻就能知道:“妈,有尿吗?”“妈,想喝水吧?”
怕婆婆躺在床上久了得褥疮,她一有空儿就给婆婆翻身、按摩。老人瘫痪在床,徐慧娟家里却一点难闻的味道都没有,她总是不停地忙着,家里的阳台上总是晾着刚洗的床单、衣服。
“妈,想吃点啥”成了她的口头禅
“妈,今天想吃点啥?”这句话几乎成了徐慧娟14年来的口头禅。婆婆不爱吃青菜,喜欢吃肉,徐慧娟就换着样儿地给婆婆炖肉。老人专门爱吃三鲜馅的饺子,且只吃一个品牌的,自家包的不吃。徐慧娟和大姑姐张玉兰隔三差五就给她买,虽然比家里包的要贵一些,但她说,只要婆婆爱吃,多贵都行。老人多年养成了吃煮鸡蛋的习惯,徐慧娟每天早上都要单独给婆婆煮,从未耽误过一天。
婆婆刚瘫痪时,体重近80公斤,瘦弱的徐慧娟和大姑姐一起,每天扶婆婆起床、翻身。喂完饭后,再抱她到轮椅上推着出去晒太阳,经常累得满头大汗。很多路人看在眼里,都以为她们是娘俩儿,当得知她们是一对婆媳时,大家对徐慧娟竖起了大拇指。
对自己很抠门,对婆婆很大方
14年来,徐慧娟的脑子里除了工作,最多的就是婆婆。每天下班,同事约她逛街、朋友打电话找她吃饭,她都委婉拒绝。偶尔单位里有必须参加的活动,她也总是先请假回家,给婆婆做好饭喂完了再赶过去。
打开徐慧娟的衣柜,白色的裤子是好朋友淘汰的,米色的上衣是同事送的,脚上穿的凉鞋是亲戚给的。这些年来,徐慧娟很少逛商店买衣服,商场里衣服的价格,她永远觉得“太贵了”,舍不得买。即使看到了一件心仪的裙子,她也只是站在橱窗前看上几眼。
对自己如此“抠门”的儿媳,给婆婆买起东西来却很大方。婆婆的床头上摆着徐慧娟和大姑姐买的各种药品,听说出了什么新药对婆婆的病有效,她们想都不想就买回来。
为了婆婆,她放弃专业工作
徐慧娟原来在哈尔滨印刷机械厂当生产统计,单位改制后,她下岗了。凭着手里的统计师资格证,她本来可以应聘到另外一家工厂继续做统计工作,这份工作不但工资高些,同时也是她干了多年的老本行。可就在做选择时,徐慧娟犹豫了:这家单位什么都好,就是离家太远,不但早晚照顾婆婆不方便,中午也不能赶回来给婆婆做饭。徐慧娟的爱人在服务行业工作,一年365天都要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照顾婆婆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徐慧娟身上。
当喜欢的工作与照顾婆婆相提并论时,徐慧娟毅然选择了后者。她放弃了自己专业的工作,而是应聘到离家较近的萧红社区当上了一名社区主任。虽然需要从头学起,每个月也只有几百元工资,但照顾起婆婆来方便了很多,徐慧娟感到很踏实。
14年的坚守,回报变成责任
照顾婆婆一年并不难,但一照顾就是14年却不是件容易事。“14年中,你从来没烦过吗?”面对记者的追问,徐慧娟坦诚地说:“也累过,也烦过。婆婆刚生病时,照顾她是出于孝心和对老人的回报,但现在已变成了我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9年,徐慧娟与爱人张永滨结婚后,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婆婆于凤云虽不善言辞,但对儿媳徐慧娟却打心眼儿里疼爱。
14年过去了,婆婆已经离不开这个儿媳了。随着年纪的增大,于大娘的身体情况已不如前,连说话也很困难。不善言辞的她很少当面夸奖儿媳,但当记者跟她聊起徐慧娟时,老人的目光中分明流露出了满意、欣慰,还有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