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辉煌的五年历史的跨越 十六大以来我省发展成就
2007-09-27 10:03: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7日电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扶持粮食主产区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一步加快,和谐龙江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紧紧抓住发展中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准确把握宏观调控尺度,全省经济发展连续跨越新的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6188.9亿元,年均增长11.4%,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达到204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大省作用凸显

  五年来,中央和省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之后连续三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 2006年达到378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居全国第三位,粮食商品量25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近三年的粮食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近20%,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畜牧业大发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引导下,实行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畜牧业整体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6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80.7亿元,比2002年增长68%,年均增长13.8%。2006年末,全省奶牛存栏178.1万头,肉牛出栏391.5万头,肥猪出栏2389.3万头,家禽出栏29800.4万只,分别比2002年增长90.9%、85.6%、71.2%和52.1%。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319.6万吨、107.6万吨、464.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68.2%、27.2%和93.7%。形成了以绥化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省农垦总局为主的生猪优势产区,以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和大庆市为主的家禽优势产区,以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省农垦总局和绥化市为主的奶牛优势产区,畜牧业发展区域格局已经形成。

  绿色食品大省地位进一步确立。我省绿色食品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2006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1054个,比2002年增长1.2倍;2006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4150万亩,比2002年增长1.9倍。绿色食品认证个数、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我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为主的水稻种植带,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为主的大豆种植带,以绥化为主的玉米种植带。积极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群。2006年全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00个,实现销售收入665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5万个。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乳业集团等企业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000万亩,带动农户185万户。


  三、工业结构调整见成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五年来,我省加大国企改革与脱困、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企业出现了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喜人局面。2006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049亿元,比2002年增长61.6%,年均增长12.7%,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73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利润1267.6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8.9%。2006年原油开采4340.5万吨,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国企改革攻坚目标如期完成。2004年以来,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完成3302户,改制面达到96%,基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通过资产变现、土地出让、化解债务等办法,筹集改革成本近100亿元,盘活国有资产近200亿元,171.9万人实现“并轨”,发放经济补偿金134.3亿元,向地方移交企办中小学校611所,分离辅业单位532个,2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终结,化解不良债务40.4亿元。桦林橡胶、哈啤、北满特钢、四大煤矿等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组,采取多元化、混合型的产权模式使国企打破原有的“条块”制约,国有工业企业虽然数量逐年减少,但运行质量提高,为工业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2006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616.6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利润1209.4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1%。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六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能源、医药、石化、食品和林木加工业等六大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94.4%;利税贡献率达97.2%;实现新产品产值32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6.4%。


  四、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形成市场新格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省城乡市场购销两旺。

  城乡市场同步发展。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积极推进,农村市场领域拓宽,容量明显扩大,扭转了我省多年来城市市场热、农村市场冷的局面,呈现出城乡两个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200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997.7亿元,比2002年增长67.9%,年均增长13.8%。城市、县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比2002年增长76.3%、41.4%、50.2%,年均分别增长15.2%、9%和10.7%。

  呈现时代特征的商品持续热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技术含量高、彰显个性的商品备加青睐。2006年,全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销售微型计算机、移动电话、轿车持续热销,销售量分别比2002年增长4.9倍、2.6倍、2.2倍。

 

  五、重大项目牵动力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扩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五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7678.9亿元,年均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2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36.1%。项目多尤其是大项目多是这一时期投资建设的主要特点。2006年,全省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99个,完成投资839.4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倍和1倍。随着大项目陆续投产,进一步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六、非公有经济日益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全省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2340亿元,年均增长22.1%,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7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2年的29%提升到2006年的37.8%。非公有经济投资923.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1.3%。非公有经济实现进出口总值95.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4.1%。2006年末全省非公有经济就业人数552.9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数65.8%。

  七、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招商引资效果显著

  五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以对俄贸易为重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五年来,我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成倍增长。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8.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31.1%。外贸依存度已由2002年的9.9%上升到2006年的16.6%,提高6.7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76.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49.6%,占出口总额的90.3%,比200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2006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比2002年增长4倍和1.3倍,年均分别增长49.8%、23.8%。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五年来,我省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主体,日本、美国、韩国及欧洲并举的格局,到2006年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10个,比2002年增加45个。这五年是我省招商活动最多、客商云集最频繁的时期。黑龙江——香港活动周、哈洽会、俄罗斯年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我省的知名度,促进了国内外客商与黑龙江的经贸合作。2006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1.4%,年均增长9.1%;吸引省外投资300亿元,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广大百姓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我省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有效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五年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继突破6000元、7000元、8000元和9000元关口,2006年达到9182元,比2002年增长50.5%,年均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于2004年突破了3000元大关后,2006年达到3552元,比2002年增长47.7%,年均增长10.2%。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全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数额大幅增加,吃、穿、用、住等物质需求已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2006年达到6655元,比2002年增长49.1%;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2006年2618元,比2002年增长56.4%。2006年,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3%,比2002年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3%,比2002年下降6.3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20.2%和8.3%。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末的60.3万辆猛增到2006年末的108.3万辆。2006年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分别为73部和128部,拥有量分别比2002年增长7.1倍和2.2倍。国际互联网从刚刚起步到发展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2006年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285万户,比2002年增加167.1万户。

  九、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政府调控能力增强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贯穿于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之始终,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环境的大改善,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从整体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优化。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创建优良的法制环境。加强专项整治,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通过建立法律咨询热线和联系点、走访企业等多种方式,积极为企业服务。坚持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明显转变。从2000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由2325项减少到832项,精简64%。十三个市地已经完成了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审批项目精简均达到70%以上。此外,2006年市、县、乡换届工作圆满结束,通过换届,换出了团结,换出了正气,换出了干劲,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经济发展硬环境进一步改善。2002年以来,我省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更为夯实。全省新建、扩建尼尔基水库、磨盘山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完成了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和三江平原的治理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打钻机电井22.3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4.8万公顷,分别比2002年增加3.4万眼和46.3万公顷。建设了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重点工程,铁路运营环境明显改善,公路通车里程成倍增长,民航航线大幅增加。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省委、省政府面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和国内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等项目的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面对“非典”、禽流感疫情以及松花江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审时度势,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确保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总体稳定。五年来,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年均增长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稳定。


  十、科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龙江建设步伐加快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五年来,我省努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截至2006年末,全省拥有各类科技人员9.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5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27.4%和27.5%。2006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0.8%,比2002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40亿元,其中,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产值94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57.4%。目前,我省已建成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民营科技示范区,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火炬创业园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成了适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省继续实施教育兴省战略,加大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工作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普通高等院校由2002年的48所发展到2006年的65所,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由2002年的88人增加到2006年的213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也由2002年8.36年上升到8.51年。

  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我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继落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事业全面繁荣。2006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8.7%。省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共举办国内演出0.8万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各类奖项多达上百个。2006年出版图书2667种,比2002年增加409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突破,五年来,全省共获得国际竞技比赛冠军104.5个,国内冠军909个。成功申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奥会举办权,十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获得金牌数总奖牌数均列全国第九名。群众体育锻炼如火如荼。2006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1529.2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为354.9万人。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我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和吸纳卫生资源,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同时将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作为全省重大项目管理,增加投入,有效阻止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传入。全省医疗卫生服务和和保障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全省卫生机构发展到8181个,拥有床位12.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切实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缓解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006年末,全省有80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708.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长16%和80.3%。全省有145.3万城镇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另有458.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11.8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已经顺利启动,2006年有73万农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