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爱心爸爸”供161个穷孩子 播种爱心收获希望
2007-09-28 08:53: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胡 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今年中秋节,张宇晖买了上百份月饼,送给孩子们吃。

 

 

3年来,张宇晖出资10万余元,资助161名贫困学生上学。

 

 

  “快看,张爸爸又来看我们了。”9月24日,在哈尔滨市第134中学的操场上,一群学生围着一位中年男子叽叽喳喳说笑个不停。为了让这些与自己没有骨血关系,但却时时刻刻被牵挂在心头的孩子们能过上一个快乐充实的中秋节,张宇晖特意去商场买了上百份月饼,送给孩子们吃。

  3年来,爱心企业家张宇晖出资10万余元,资助了位于香坊区第11中学和城乡结合部的134中学的161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你们好好念书吧,大学、硕士、博士,你们能念到哪叔叔就供你们到那……”这是张宇晖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

  

   “爱心爸爸” 出身贫寒

  一件白色衬衫,一条水洗布休闲裤,简朴的装束让人很难将他和企业家、董事长联系在一起。张宇晖告诉记者说,他今年37岁,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是道外三棵树附近郊区小学的教师,父亲是普通工人。从他懂事开始,一家人就住在母亲学校的收发室里,一住就是13年。父母微薄的工资仅能维持三口人日常的生活。从小热爱美术的他,只能眼看着身边的同学去画班学习,自己却只能留在学校的收发室里帮母亲干零活。没能多念点儿书始终是张宇晖最大的遗憾。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成绩很好的张宇晖初中毕业后选择了技校。17岁就开始当钳工,后来还跑过供销。1996年,儿子出生了。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他与妻子商量后毅然下海从商,成立了哈尔滨宝龙钢铁贸易有限公司。自己的经济状况也一天天好转了,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过去拮据生活的滋味。他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

  “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有很多,可是我却不知道他们都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帮助。”2001年,张宇晖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黑龙江省委员会有很多爱心慈善捐助活动。

  2004年,张宇晖在一次香坊区教育局组织的贫困生资助活动的现场,他发现许多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看着一张张渴望求学的面孔,回想自己遗憾的求学生活,张宇晖的心被触动了。在捐赠活动现场,张宇晖与20名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开始了他的爱心助学之路。

  

  动员亲友 爱心接力

 

  

  为了帮助更多家庭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张宇晖多次走进农村、城郊学校调查、走访。他发现在香坊区孙家站附近的哈市第134中学里,有很多来自农民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随着张宇晖对第134中学的深入走访,他发现仅靠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从2006年起,每当他与各行各业的朋友们聚会时,他总不忘向他们介绍一些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动员身边的朋友伸出援手,帮助这些孩子。陈铁岭和王德江就是在张宇晖的动员下,加入到帮助贫困儿童的队伍中来的。他们也是出身于贫困家庭,并且事业有所成就的民营企业家。两人决定每年最少拿出1万元钱,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由于助资规模的扩大,截至2006年底,他们资助贫困生的数量达到了110人。

  爱心助学活动需要继承和发扬,张宇晖还将这个“爱心接力棒”传给了儿子。2005年的一天,张宇晖特意领着儿子一同参加了由民建组织的爱心捐款活动。在现场,张宇晖告诉儿子,这里有许多贫困学生因为家里没钱上学而苦恼。张宇晖还请来一名生活贫困的学生刘羽,让他向儿子介绍家中的生活状况,以及即将辍学的心酸。

  此后,张宇晖发现儿子开始不再乱花零用钱了,而且还让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储蓄罐。每当儿子收到零用钱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把钱放进储蓄罐里。几个月的时间,儿子拿着300元钱和香坊向阳村小学的刘羽结成了帮扶对象。

   真情回报 发奋学习

 

  家住哈市香坊区万家村的学生李忠亮现在正在哈三中念高三。李忠亮告诉记者,正是张叔叔的帮助,才让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从2004年开始,李忠亮就成为了张宇晖的资助对象。李忠亮全家靠种地为生,每年1000多元的收入,只能勉强日常的生活。农闲的时候,父母就进城打工供他读书。4年前,母亲患上了心脏病,父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便想让他放弃学业。当时他已经在134中学读初三了,马上面临中考的李忠亮,实在很难割舍自己的学业。张宇晖的出现,改变了李忠亮的命运,使他顺利考入哈市第三中学。

  24中学高二的学生郑昌平,也是张宇晖资助的一名贫困生。郑昌平家住香坊郊区,4年前,母亲因为癌症病逝。父亲不但要供他读书,还要照顾家里年迈多病的奶奶。当郑昌平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含着泪水劝他辍学。懂事的郑昌平没有摇一下头,默默地把书包放在了衣柜的下面,帮助爸爸捡破烂、收废品维持生活。2004年的冬天,他从张叔叔的手里接过300元的助学金,使他重返学校,并顺利地考入第24中学。

  134中学初三的学生于丽丽,得到张宇晖的资助已经有3年之久了。她家住在香坊区孙家站,因为是外来户,家里没有地种,父母只能靠捡破烂来维持生活。于丽丽一家7口人,爷爷、奶奶、父母以及两位姐姐。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两个不满18岁的姐姐早早辍学,在城里的饭店当服务员贴补家用。于丽丽小学毕业也开始辍学在家。是张宇晖亲自找到于丽丽家,送去助学款,将于丽丽重新带回了校园。已经当上了班长的于丽丽告诉记者说,虽然现在她还不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但她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像张宇晖叔叔那样有爱心、努力帮助别人的人。

   播种爱心 收获希望

  一年前,出身于单亲家庭的齐颖在医院度过了让她永生难忘的几天。二月初的冬天,第11中学的贫困学生齐颖被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治疗。无奈下,母亲拨打了一直资助齐颖上学的张宇晖的电话。10多分钟后,张宇晖便拿着治疗费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医院。手术开始了,张宇晖一直在门外焦虑地守候着。一个小时过去了,齐颖从手术台室出来了,张宇晖一句“疼吗?”的问候,让齐颖冲口说出了“谢谢张爸爸”,眼泪止不住地留了下来。休养的那几天,张宇晖买来了各种齐颖从来没有见过的食物和文具,还讲有趣的故事给她听。那段日子,齐颖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005年,张宇晖得知第11中学的一位学生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他便坚持每月给他三、四百元的资助。逢年过节,他还送去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为了避免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他还鼓励贫困学生参加社团组织,锻炼能力,获得自信。

  每到假期,张宇晖都会收到他所资助的那些贫困生们的成绩单,以及一封封孩子们写给他的纯真而又朴实的信件。其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考入了3中、6中、24中等省市重点学校。看见这些受助学生的成绩单,他欣慰地表示,自己播种爱心的同时,也收获着希望。

  张宇晖说,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但是这回,他却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因为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向更多的贫困生伸出援手。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