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崔道植:一看枪弹痕迹,就知疑犯身高
2007-10-07 08:54:54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崔道植工作照

  东北网10月7日电 从1955年至今,崔道植在黑龙江省公安厅从事刑事技术勘查工作已整整52年,在离休后的10年时间里,崔道植离休不离岗,许多重大、疑难刑事案件依然需要他亲临现场,鉴定罪证。从警50多年,崔道植从一名普通刑警成为了享誉全国的刑侦专家,不仅是因为他以过人的鉴定技能屡破刑侦大案,更是因为他为共和国刑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刘忠义回忆,3年前他和崔道植共同侦破当地的一起持枪杀人案件,崔道植在查看了案发现场的枪击痕迹后,当场提出了和警方前期勘查相反的意见:枪支不是在门口往里打的,而是站在里头往外打的。而且通过三点成一线,测试出犯罪嫌疑人身高一米七三左右。根据枪弹痕迹怎么可能如此精确地推断出疑犯的身高呢?大部分办案民警对此将信将疑。

  根据崔道植提出的情况,很快这个案件破了,一量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就是一米七三。崔道植观弹知人的绝技令人称奇。

  凶器是猎枪,依然了然于胸

  2000年12月9日,郑州市发生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四名蒙面歹徒冲入了郑州市某银行开枪抢劫,歹徒在使用炸药炸开营业柜台的封闭式防弹橱窗后,当场抢走200多万元银行储蓄款。银行监控录像显示,犯罪嫌疑人行凶过程中使用的是猎枪,这使得案件的枪弹痕迹鉴定顿时陷入了困境,因为在当时,警方弹道分析的对象还仅限于军用枪弹,关于猎枪的弹道理论研究近乎空白。

  在这起震惊全国的刑侦重案中,出现了猎枪凶器,案件引起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视,为了确定枪源,以枪找人,公安部刑侦局紧急调派特邀刑侦专家崔道植赶赴郑州,鉴定涉案枪支的型号与产地。对于这起案件的枪弹鉴定,崔道植心中有数,因为在当时他已经把猎枪痕迹作为科研课题进行了多次实验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以猎枪作为凶器的个案数量开始上升,而国内当时对于猎枪弹道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崔道植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作为一名痕迹鉴定专家,是不能坐视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现任何一块空白的。在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部门的支持下,当时早已退休多年的崔道植开始了对猎枪弹痕的科研实验。

  2000年,崔道植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猎枪和小口径枪射击弹痕的形成机理和弹道规律研究,在他的指导下,哈尔滨市公安局和黑龙江省公安厅分别完成了“根据猎枪、小口径枪射击弹壳痕迹判别枪种”的科研课题,对于国内6大类型猎枪击出的弹道痕迹,崔道植已了然于胸。

  就凭一毫米,认定猎枪枪种

  郑州警方在“12·9银行大劫案”的案发现场提取到猎枪弹壳四枚、猎枪子弹实弹一发,技术人员对弹壳痕线进行比对后,初步认定现场弹壳遗留下的弹痕是两种不同的痕迹。

  身经千战的崔道植最相信的证据始终是自己亲眼所见的痕迹,经过对弹壳痕线仔细鉴别后,崔道植作出了新的判断。

  崔道植:我看了以后,我跟他说这是一支枪,你看的角度应该怎么转,而且哪一个痕迹它的具体特点在这支弹壳上有真正特点,在这个弹壳上有什么特点,你把角度对到一起,一比对他们就看出来了,痕迹其实都是一样,看的角度没有摆对。

  根据现场弹壳上遗留的弧形痕线,崔道植准确地推断出了涉案猎枪的型号与产地。

  崔道植:这个是很特殊的弧形线,一毫米的差就能区分开这是重庆的还是湖南的。我可以有把握地说,这是湖南资江猎枪厂生产的。

  崔道植对郑州“12·9银行大劫案”中涉案猎枪种类的精确鉴定,为案件侦查提供了重要侦破方向,2001年6月13日,劫案主犯张书海落网,在他的住处,警方查获五连发猎枪一支以及猎枪子弹数百发,这支猎枪与崔道植的鉴定结论完全一致。通过弹痕中一毫米的差距认定出猎枪的枪种,这个细微的弹痕差别规律,是这名痕迹专家通过千百次实弹射击实验才得以发现的。

  老专家发奋,独力承担攻关

  作为共和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崔道植见证了中国枪弹痕迹鉴定技术从无到有的整个发展历程。1984年,崔道植参与了公安部弹壳痕迹识别技术的科研课题研究,当年12月,全国枪弹弹壳痕迹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并通过了部级审核鉴定。然而弹壳只是子弹的一半,弹头痕迹的比对鉴定,在当时仍是国际刑事技术领域共同面对的难题,为了找到弹头上最稳定的膛线痕迹,崔道植通过实弹射击实验开始了艰难的寻找。

  在数千枚细小的弹头上,崔道植需要对每条膛线的每一毫米进行分割观察,从而找到最为稳定的痕迹点,并精确到零点几毫米。崔道植关于弹头膛线最稳定特征区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研究弹头痕迹自动识别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995年,公安部在“十五攻关”规划中将“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作为重点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已经正式退休的崔道植兴致勃勃地代表黑龙江省公安厅参与竞标,然而让这位中国首席枪弹痕迹专家意想不到的是,竞标的结果竟然是再一次壮志未酬。

  崔道植:由于我们黑龙江省经济条件有限,当时要承担这个研究项目必须抽本省30万元的预备金,我们黑龙江省科研资金非常紧,拿不出来。

  1997年在公安部举办的国际刑侦器材展会上,崔道植看到了美国与加拿大研制的“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这让他的内心再也难以平静。面对欧美领先的枪弹痕迹鉴定技术,崔道植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属于中国刑警的弹道痕迹自动识别系统。为了能够将弹头上的立体痕迹转化为平面图像,他开始尝试各种办法。

  凭简易装置,比超国际水平

  为了能够找到可以复制弹头膛线的平面介质,崔道植开始奔波于各地的建材市场,挑选购买各种材料进行试验。

  崔道植:当时我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我的科研经费不能跟单位要,就把我的工资精打细算,除了能够吃住,全部我都花在这上了。

  经过对多种材料的反复实验,崔道植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金属铝箔,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一间小屋内,崔道植裁剪了成千上万张铝箔胶片,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弹头痕迹的复制实验。

  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刑侦界第一个《弹头膛线自动识别系统》是在这样一个因陋就简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经过4年多的苦心钻研,崔道植终于发明出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方法,使用他专门设计的弹痕展平装置滚动弹头,可以将弹头的膛线痕线清晰稳定地复制在铝箔胶片上,以这样的技术提取弹痕建立的《弹头膛线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在2001年通过了部级专家鉴定,评语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果不是实验数据的无可辩驳,人们无法相信崔道植用退休金研制出的这个简易装置,竟然可以比超欧美价值数百万元的鉴定仪器,公安部将这项成果列为2002年重点科研项目在全国刑侦系统进行推广,如今全国已有13个省市的刑侦部门采用了这项技术,并在实战中侦破了大批涉枪案件。这个73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倔强与执着、智慧与才识为中国刑警再次赢得了荣誉,也为共和国的刑侦事业奉献了又一笔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