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携手走过半世纪 “金婚”夫妇讲述50年的情缘
2007-10-19 06:39:0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林晓蕾/文 王忠岩/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9日电 随着电视剧《金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婚姻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与自己的爱人度过“金婚之年”。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哈尔滨市一对平凡的“金婚”夫妇家里,听他们讲述了50年的相濡以沫。

  一见钟情

  两人约定一世情缘

  常守儒老人今年70岁了,50年前,他与大自己一岁的老伴王淑清喜结连理。50年过去了,当常守儒再次回忆起当年相识、相知、相恋的时光时,一脸温馨、幸福的神情。

  常守儒与王淑清都是我省巴彦县人。1954年,17岁的常守儒与18岁的王淑清进入巴彦县文化部门工作,工作不久,二人双双被送进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多才多艺的常守儒与能歌善舞的王淑清一见钟情。但两个人都把这种感情埋在了心底,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艺校的3年学习结束后,常守儒与王淑清返回了工作岗位,两人这才正式确立恋爱关系。一年后,常守儒与王淑清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相约相伴一生。如今,半个世纪的岁月过去了,用常守儒的话来说,两人谁也离不开谁了,“磨合了50年,当初对方的优点也感觉不那么明显了,对另一半身上的缺点更是习以为常了。”

  相互包容

  夫妻携手走过50年

  谈到如何顺利走过“金婚”,常守儒与王淑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最大限度地包容与理解对方,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常守儒做了一辈子文化工作,“最近看《文化站长》感觉特别亲切,那就是我当初的工作啊!”常守儒说,过去为了挖掘文化典型,到农村一“蹲”就是半年。常守儒以那代人特有的忠诚与执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与王淑清共生育了一儿四女,但每次妻子生产,常守儒都未能守护在旁。对丈夫的工作,王淑清给予了最大的理解与支持,她默默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

  王淑清年轻时在巴彦县农村做妇联工作,每天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儿女、公婆。早上天还没亮,王淑清就要起床,去挑水、拾柴、做饭,将一家老小一天的吃喝准备好,她匆匆忙忙喝碗粥就赶去上班。当地人提起王淑清都说“那个泼辣媳妇,家里家外都是把好手。”

  繁重的工作与家务压在王淑清瘦弱的肩膀上,再“泼辣”的女人也无法承受。王淑清为此也吵过、闹过、生过闷气。每当这个时候,常守儒都任由老伴发泄自己的情绪。等到事后,常守儒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起了老伴的思想教育工作。“老伴啊,你消消气,我知道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辛苦,我都记在心里。我不是不想帮你,而是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工作的事大,家里的事小,组织把我放在这个位置,就是信任我,你就多体谅体谅我吧,等以后我退休了,家务活我全包了。”一席话,说得王淑清破涕为笑。

  儿女孝顺

  恩爱夫妻安享晚年

  常守儒与王淑清养育的5个孩子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提起自己的儿女,两位老人的脸上写满了知足、幸福的表情。平时,几个儿女轮流来看望老人,每天晚上都会接到儿女们打来的问候电话,到了周末、节假日,几个儿女都带着孩子回来看望老人,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常守儒把儿女的成材归功于老伴王淑清。“我过去根本没时间管教孩子,全靠我老伴自己拉扯。”但有时候,常守儒也看不惯老伴对孩子过分严厉,每当这时候他就背地里和老伴交流教育儿女的心得,希望老伴改变一下教育方式。

  1996年,常守儒退休在家后,开始帮老伴一起照看孙子、外孙,也学着做各种家务。他说,自己过去对老伴、对这个家付出得太少了,现在要开始弥补。

  去年,常守儒与王淑清把最小的孙子也送进了小学的校门之后,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两人走进老年大学,年轻时就会唱评剧的王淑清又重操旧业,常守儒则开始学习舞蹈,交际舞、拉丁舞,老人都能跳一段。老两口还准备向“白云”和“黑土”学习,趁着腿脚还利索,去几个大城市,旅旅游、散散心。三亚、九寨沟、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已经列入了老两口的旅游计划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向来好脾气的常守儒偶尔也会像个小孩一样,耍耍脾气,遇到这种情况,脾气急躁的王淑清反倒温顺了,她笑呵呵地走到老伴跟前:“老头子,听我给你来一段,如何?”说完不管老伴愿不愿意,自顾自地唱起来,她心里清楚,老伴最爱听自己唱评剧。果然,王淑清这一开唱,常守儒的心里马上云开雾散了,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听着自己听了50年也听不够的《巧儿采桑叶》……

责任编辑: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