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孝顺消费”遭冷遇 商家对重阳节反应平平
2007-10-20 04:38:0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鸣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0日电 年年重阳,昨又重阳。昨天,浓浓的尊老、敬老美德,在我们这个城市漫延, “孝顺消费”也迎来了一个高峰。

  然而,“孝顺消费”却遭到了“白发经济”的冷遇。由于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多数商家对“重阳节”反应平平,想敬老者在哈市很难买到适合老年人的商品或服务,擅于“借节生财”的哈尔滨市各商家,在“重阳节”出现了少有的“节日疲软”。

  “重阳节”敬老商品匮乏

  始于汉初的九九“重阳节”因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也成为我国传统敬老、爱老的一个日子。

  昨天,中央大街115号的市邮政局中央所内,给老人邮寄包裹的年轻人排起了长队,从保健品、按摩器,到哈尔滨特产的红肠,再到崭新的过冬棉服,大大小小的包裹寄托了年轻人对家中老人的牵挂。据寄包裹的一些年轻人讲,他们给父母买礼物时跑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适合老年人的用品实在太少,只好用红肠、棉服来表孝心了。

  也是昨天,哈市一些服装店迎来了许多咨询能否上门为老人订做衣服的年轻人,但多遭到了拒绝。倒是报达家政的家政嫂们,这几天十分受老人欢迎,她们接的单子里,80%是子女为父母买单“送劳动”。

  商家对“重阳节”反应平平

  与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舶来节”相比,哈市商家及一些服务场所对“重阳节”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记者调查发现,前天至昨天,哈尔滨市除中央商城专门针对“重阳节”开展了营销策划、对老年商品打折促销、让售货员佩戴“关注社区,关爱老人”牌外,其余商家反应平平。

  商家也有苦衷。远大购物中心企划部媒体主任徐晓明说,今年,商场没有针对“重阳节”做专门的营销策划。她还告诉记者,远大其实几乎天天都在过节,一年有20多个节日搞促销,连涉外节日———北海道美食节都比传统节日更受消费者关注,但就是传统节日冷。中央商城宣传部的单桂琴也有同感,商品市场上老年商品少、服务缺失,使“重阳节”没有形成拉动“孝顺消费”的热潮。此外,哈尔滨市服装店、医疗单位等,也很少能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激活“白发经济”需挖掘传统文化

  目前,哈市的老年人口已达110多万,且人口高速老龄化还将持续20年。重阳节的“孝顺消费”遭“白发经济”冷遇,给商家乃至全社会提出了一个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新课题。

  “传统节日的营销,应针对特定群体文化的形成来展开”,哈工大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国锋分析认为,我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等,已被全民认同并在各种经济领域得到了利用。而“舶来品”的“母亲节”等,也在“子女—母亲”这一群体中形成了文化传播态势,并拉动了消费。“重阳节”是针对老年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消费需求面较广,商家对这个节日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而要把握好侧重点营造敬老氛围。老年人对精神上的需求明显要强于中、青年人,所以,从精神慰藉方面考虑进行营销才应成为商家努力的方向。

  “‘白发经济’主要应考虑社会效益,因为老人更需要关怀。”市社科院研究员、市老年学会副会长李德滨认为,辟建社区聊天室、向老年人提供高质低价的家政服务、商场设立专为老年人量体裁衣的专柜等,都可以在营造尊老敬老的文化氛围中创造新商机。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