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都是择校惹的“祸”?名校老师家访跑不起
2007-10-20 06:02: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白旭静 刘姝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0日电 近日,哈尔滨市教育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恢复传统家访,真正做到家访到家,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状况。记者从哈尔滨市教育局了解到,哈市做到家访到家的学校和教师不足一半,尤其学额相对较大的名校更是凤毛麟角,学校、老师也纷纷抱怨“很难达到要求”。

  家长:希望老师家访 传统家访是一种老师、家长、学生情感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方式。然而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传统家访在哈市并不受欢迎,能做到家访到家的学校不足一半。而且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家访已渐渐地被博客、QQ等沟通方式所取代。哈市南岗区一重点学校教师刘春美说,通过网络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举一动老师们都了如指掌。即使真有什么事,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亲自到学生家里家访,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老师们认为采用新型家访形式取代传统家访,既省心又省事,但没有得到家长的赞同。家长们还是希望老师登门入户。孩子刚升初中的赵先生说:“记得我们读书那会儿,老师几乎每个学期都要来家访一两次,我们和父母也都会把老师来访当成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而现在,我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还没有见着一位老师来家里家访。虽然我们和老师也经常在电话里交流,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希望老师能亲自来家里家访。”

  老师:道太远跑不起

  传统家访为何这般困难,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很多老师认为,这都是择校惹的“祸”。

  一些老师说,择校让学区以外的孩子到“名校”就读,使家访变得路途遥远,这让日常工作时间本来就很紧张的老师们很难抽出时间家访。哈市师范附小张艳波老师教的四年五班,51名学生全是择校生,学生的住址遍布哈市各个区,有住开发区的、有城乡结合部的、还有阿城的。她刚带这个班时,计划到学生家里看看,可是只家访了几名学生,就因路途遥远、耽误时间不得不放弃了。张艳波回忆,一次去一个家住松北区的学生家里家访,倒了两次车,在路上花了两个多小时,还没等到学生家天就黑了。张艳波感慨地说,现在家访实在不方便,城市变大了,很多地方都是新开发的,大家都不熟悉,住得又很分散,所以一次家访,费钱还在其次,关键是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理想。

  择校让哈市第113中学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张海晨的家访工作也很难完成。张海晨说,择校让“名校”班级的学生人满为患。要想做到班级50多名学生人人家访到家,老师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张海晨一般是早上6点半从家走,晚上8点放学以后还要备课、批作业、做课件,所以他经常在周末家访。据他粗略估计,平均一个休息日家访一名学生,完成班级所有学生的家访工作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哈市花园小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也曾经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但是学校领导都明白很难真正做到家访到家,因此虽然不能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任务,教师的评优晋级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记者在哈市第69中、17中、花园小学、继红小学等“名校”采访中了解到,传统家访很受学校的老师欢迎,但是他们都因班额大、学生家路途遥远而不得不放弃。名校老师们纷纷抱怨:“要想做到人人家访到家,实在是跑不起啊!”

  据悉,哈市目前共有70所民办公助学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有46所。民办公助校在校生约7万人,每年招收新生2万人左右。哈市中小学每年招收新生约10万人。也就是说,哈市每年有20%的孩子在择校。

  专家:盲目择校无益

  一些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传统家访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传统家访能让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通朋友。缩短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更乐意和教师配合,更好地关注孩子成长。一位教育业内人士表示,盲目择校让家长失去了家访等很多与学校沟通的机会。

  这位教育专家说,目前国家三令五申“坚持免试就近上学”,可哈市的一些重点中小学的“择校热”仍不见降温。花高价到校区以外的“名校”就读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而且遥远的求学路途无法保证孩子们的正常上学时间和出行安全。他劝戒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把孩子的发展和前途单一地寄托在“名校”上,是一种盲目、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

责任编辑:刘华